十几年的书法刻字之路,浸润着我对这门艺术的感悟。经历了这样一个较长时间的艺术探索过程,我对这门艺术有了较深刻的感悟和认识,形成了自己的现代书法刻字艺术观。
立足书法 借古开今
就创作设计而言,书法刻字艺术绝不是书法篆刻作品的放大和翻版,创作者要脚踏实地,追求作品内涵的开掘。创作者必须站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借助时代生活的更新力量来促使自己的创新发展。因此,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现代精神就成为书法刻字者摄取营养、建构理想的丰厚土壤。
尽管现代书法刻字艺术是多元化的,但书法刻字者不能忽视对古文字的学习、挖掘和运用。书法是整个书法刻字创作之源,是书法刻字艺术的载体。无论是篆刻艺术,还是现代书法刻字艺术,均是以文字的“书写性”为创作的基础,失去了这条“底线”,也将失去书法刻字艺术基本概念与范畴的空间。一件优秀的书法刻字作品除了看它的巧妙构思、独到设计、精湛刀法、和谐色彩之外,更重要还要看其书法功力如何。所以,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强调参展的每件作品必须是从书写到设计、制作,均由作者自己独立完成。还特别强调在投稿时附上一件书法作品,以此作为参评重要条件之一。
为了使作品具有文化内涵,增加作品的可读性、艺术性,要在古文字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创作。例如我的《步步高》这件作品,听其名字便有极强的中国文化元素,似乎有江南丝竹的曲调在萦绕。细观此作品,则是以大篆“高”字为主体,“高”字如同一座难以登临的山巅。作品以古文字演变为创作思路而展开,作者欲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字义表面的理解是步步高,像攀高爬梯之意,越来越高、越来越好之意。观者再深入观察,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变化:由作品底部看去是一个赤脚的脚印,再往上看,就由两个“止”字组成的“步”字,作品由“步”的文字初型,一直到具有现代感的鞋的印记,这是一个变化过程。它是由最初原始的赤脚,到穿上鞋子,再到文字的产生。这是作品要表达的初衷,即由古代文明向现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在作品的右上角还有半个鞋印,这是中华文明发展的轨迹,永无止境。
取法礼器 锦上添花
借鉴青铜器的立体和造型,展示出书法刻字作品的历史感、体积感、重量感、沧桑感;借鉴青铜器古典、庄重、大方的气质,企望赢得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当然这还得根据主题的需要而适当借鉴。作品的取法必须是能为作品增添艺术效果,加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基础上去借鉴,这叫锦上添花,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喧宾夺主。
借鉴篆刻 雅致高古
篆刻、雕塑所具有的艺术语言都可为现代书法刻字所借鉴。
以书法、文字为载体的现代刻字艺术,可以大胆的融会两门艺术的所有艺术语言。篆刻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为抒发情怀、寄托理想提供广阔天地。雕塑立体构成,真正的体现大刀阔斧,空间感、立体感极强。在运用手法方面,可选用精雕细刻、重叠、组合、借用、夸张、变形(或伸、或屈、或移位等)肌理、色彩及装饰处理等;在形式对比要素方面,要观照方与圆、曲与直、缓与急、轻与重、肥与瘦、大与小、疏与密、虚与实、宾与主、离与合、奇与正、巧与拙、雅与俗、法与意、阴与阳、多与寡、违与和等。几种手法可以在创作中相互交叉使用,主要的是和谐自然相得益彰。我的作品《山外青山楼外楼》(全国第六届刻字展获奖作品),让人仿佛看到了楼群林立,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空间感。近期新作《擎天撼地》,精选俄罗斯进口原木为创作材料,四面精刻,增强了立体感,作品高2.5m,大气磅礴,极具震撼力,使人耳目一新。《围城》色彩以古铜色为主调,追求历史的沧桑感,以古文字“围”字为创作原型(即古文字的围字是一个方框,四周有四个脚印,这就是围字的古文字写法),借此原形加以夸张、变形、组合,以浮雕的手法分开上下两个层面,一层是无数个脚印,在围绕高大的城墙徘徊;二层是围字的方框里面以一个古文字的“城”占满二层画面,上下两层的画面层层叠叠的脚印,给观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两件作品打破了只在一个平面上做文章的单一手法,这样更增强了视觉冲击力,强化了主题,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在篆刻、雕塑当中吸取营养,既现代又古老,既清新又凝重,这样才有深度,格调自然,雅致高古。
今后书法刻字艺术发展方向必将走向多元化,取法的高低,自身修养的高低,决定作品艺术品位的高低。相信在众多热心书法刻字艺术创作同道的共同努力下,书法刻字艺术将逐渐成熟起来,并以其独有的魅力彰显于世。
内容选自《中国教育报》2007年10月1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