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刻艺术的教育普及
书法的启蒙教育是从儿童时代开始的,历朝如此,代代相传。过去的科举制度,不仅考的是文采,更考书法,文章写得再好,字不行,也将名落孙山,故称书法为敲门砖或门面字。今天书法虽不象古代那样“以书取仕”为社会特别看重,但书法已作为今天学校开设素质教育课的主要内容,特别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欢迎。书法是陶冶情操、抒发情感、修心养性的灵丹妙药,书法是带给人们美好享受的高雅艺术品,书法还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标志,故称书法为“人的第二形象”。无怪乎一到暑假各式各样的书法培训班铺天盖地而来。
现代刻字与书法同属汉字的范畴,关系密切,我们切不可重书法而轻书刻。当然,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而书刻在我国则不过十几年的历史,然而它的发展空间、前景展望却要比书法乐观得多。书刻艺术方兴未艾,历史的重担将落在我们青年人的肩上。书法早已为国人和海外认可,而知书刻者却要少得很。就连书法圈内的一些专家也不知其详。书刻艺术的启蒙教育应从何开始?这是我们要深入探讨的课题,也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我们要站在中国文艺发展的高度,用战略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作为刻字的母国已落后于日本、韩国好多年,泱泱大国的风范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挑战。中国人有志气,在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的正确领导下,一支新生的书刻队伍已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参与创作的人群不断扩大,各地的书刻组织也相继成立,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但书刻艺术在艺术界的地位却还没有提高,宣传的力度太弱,不少群众对这个新兴的艺术门类还非常陌生,甚至视所未视,闻所未闻。
为了尽快普及书刻教育,我们需要总结一下我国书刻艺术兴起和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更要找出一些存在的问题,以求克服之。
现代刻字艺术《二泉映月》
一、书刻创作取得的成绩
1、展览:全国刻字展是宣传普及书刻艺术的最好形式,在中国书协和各省市书协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下,现已举办了六届,各地的刻字展也陆续见于报端、网站。展厅是学习书刻艺术的最好课堂,展览效应是推动书刻艺术发展的最佳途径。两年一届的国展将永远办下去!
2、电视:中国书协组织了两次杏花村“汾酒杯”电视书法大奖赛,现代刻字是其中一项内容,与书法、篆刻同台竟技,现场设计凿刻,让全国观众了解现代刻字为何种艺术,宣传力度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3、报纸:《书法导报》开辟了现代刻字专版,经常刊登有关书刻方面的评论和作品,传递书刻活动的信息,在社会上已产生很大的影响。
4、网站: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和各省市书协都在电脑上建立了网站,及时传递书刻有关信息,为书刻爱好者了解书刻动态,学习书刻艺术提供了很大方便。
5、培训班: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吕如雄、张陆一、王志安,汪德龙等领导和老师们,以普及书刻艺术为已任,不辞辛苦,于工作的百忙中奔走于全国各地开办培训班传经送宝,培养了一批批书刻队伍中的骨干,为我国现代刻字的兴起发展,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培训班各地应该多办、经常办、定期办。
现代刻字艺术《神爱世人》
二、书刻组织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现代刻字迄今为止,已走过了16个年头,在中国书协的领导下,成绩是辉煌的,问题是难免的,。现分析如下:
1、首先是意识观念未转变
现代刻字是个新生事物,在没有充分认识这一新生事物之前,对书刻艺术不外乎有两种态度,一是说它“好得很”,一是说它“糟得很”。出现这两种态度是正常的,必然的。说它“好得很”,主要确认书刻是一门综合艺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没有看到书刻艺术在我国毕竟是初级阶段,尚不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说它“糟得很”,毕竟是少数人,但不一定是恶意。他们认为这门艺术是雕虫小技,是工艺美术、是工匠式的劳动,甚至说它是左道旁门。还有的人认为现代刻字是书法的附庸,凡搞书刻的人都是因为书法水平不高,上不了国展而另辟蹊径。总之,现代刻字不堪登上艺术的大雅之堂。错误论调不足为奇,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总要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我们相信,人们通过认识和实践对书刻艺术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因为他们还没有亲自参与书刻艺术的创作,没有尝过书刻艺术的味道,不知道书刻艺术的甘甜。如果亲自参与了,他会立即改变对书刻艺术不正确的看法。他会感觉到书刻艺术确实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不是雕虫小技,它是一门非常值得研究的大学问。
较工艺美术而言,书刻艺术特别注重主题思想的挖掘,主题思想是作品成为艺术的必要条件,是引导艺术发展的内在逻辑,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灵魂。书刻艺术情感挖掘的程度比工艺美术要深刻得多。诚然,书刻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工艺美术也在其综合艺术的范畴之内。书刻作品要走向市场,要接受工艺美术的挑战。日本、韩国的书刻市场告诉我们,书刻作品参以工艺美术成分,更会满足市场的需求。日、韩的书刻作品市场供不应求,其原因就在于书刻作品参入了很多工艺美术成份,因而受到现代人的欢迎。我国刻字展上的书刻作品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这矛盾就是书刻作品的成分问题,如果工艺美术成分多了,市场欢迎,但参加国展就难了。市场与国展的矛盾应如何处理?书刻作品中的工艺美术成分应如何看待?书刻作品应如何与时俱进走向市场?这些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认真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转变观念的一大问题。
作为一个艺术家挽起袖子,握着凿刀,举着棒锤,哼哼哈哈地对着木板凿刻与木工何异?难怪不少人说我们是“土木工”干“工匠活”。我国古代的雕塑,如塑泥菩萨都由工匠从事,那些画家文人除了画稿外是极少干这泥工活的。孰不知,就是这泥工活却在二十世纪被西方艺术大师们看重,雕塑终于成为世界上共认的最伟大的艺术品之一。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整天与泥巴、钢筋、木棍打交道,创作了《思想者》等不朽杰作。为什么“泥瓦匠”的罗丹被人们称为艺术大师,而我们的“土木匠”就受到如此冷遇?再如:我国的漆画艺术原来是地地道道的工艺美术,后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现在漆画已转化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全国美展的最高殿堂。因而受到了各个门类和众多艺术家的关注和喜爱。我想只要我们奋发努力,书刻艺术的春天,必将早日到来。
2、书刻队伍发展不平衡
全国五届刻字展出现了河北、福建、山东、黑龙江四个刻字大省,六届国展除了黑龙江、山东、河北继续领先外,又有河南、江苏、浙江等省相继赶上,出现了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大好势头。这是因为各省书协重视的原因。但从全国的发展形势看:书刻创作队伍参差不齐,有些省市书协对现代刻字还缺乏认识,重视不够,没有热心的带头人,因此作品不多,质量也不高,个别省份还出现空白。从历届国展的征稿数字看,有时多,有时少,呈波动式发展而不是直线上升。另外,全国虽出现了几个书刻大省,但还没有专业的创作人才,这支新生的创作队伍大都是业余作者,工作一忙就撩一边了。现在,凡是喜爱书法的人对这门新兴艺术大都很感兴趣,走上了这条新的艺术之路。书刻爱好者虽然与日俱增,但其中不乏代书代刻的投机造假者、谋取私利者、抄袭模仿者,他们的创作态度不太严肃。队伍尚未健全,问题终究难免,有待今后改进。
3、综合素质水平不高
书刻艺术和篆刻一样,先写后刻,写不好就刻不好。从历届国展中可见,有些作品书法水平不高,或笔意乏味,或结构松散,或信笔为书,或不讲法度,或字体单一甚至出现错别字。不善书者,难以善刻。书刻队伍里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只会写字,而不懂其它艺术;特别是美术基础差,甚至不懂一点色彩知识。有的作品内容肤浅庸俗,词不达意,文化底蕴不高;有的作品章法不当,布局紊乱,一眼可见缺乏篆刻的章法构图知识;有的作品明显看出有替代的痕迹,这些缺憾都直接影响了书刻创作水平的提高。
4、书刻水平高低难以界定
2004年笔者曾去济南参观四届国展,其中一件获奖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但谁也猜不出是什么字,现在翻阅作品集再看这件作品,还是不解其意。另有一些获奖作品,还有个别评委作品,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相信历届国展的评审工作是公开、公正、民主、规范的,但没有客观的衡量标准,单凭主观的意向是不够的。另外,书刻界还没有出现权威性的人物,缺少书刻艺术规范化、系统化的学术理论,所以书刻水平的高低难以科学的界定。
5、篆书作品比例较大
从历届国展的作品集上可知,以篆书为书体的书刻作品所占比例遂届上升。然而,书刻界真正喜爱写篆书的能有几人?不会写篆书又怎能用篆书刻好书刻作品?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日本、韩国的作品以篆书为主流书体是历史形成的,有其必然性。因为日本的现代刻字是由篆刻家首先发起的,篆书是篆刻的主要书体,日本的师承关系又很深厚,致使日本的现代刻字书体单一,故以篆书为主流书体。韩国的书刻队伍,多以雕塑家、美术家、建筑师为主,他们不懂书法,只能选用宜于变化、穿插、叠加的篆书,以便他们运用美术的艺术手段来进行设计构图。而我国是书法的发源地,得天独厚,书体繁多,流派纷呈,各种书体都可入刻,何必非要争着走篆书这个独木桥?还是王志安老师讲得好:“以你熟练的书体入刻为好。”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历届国展都要求作者写一幅书法作品参加初评,这幅作品的书体应该和书刻创作的主要书体一致,这样,才能起到初评时书法作品的参考作用。否则,将成为一种形式。
6、书刻名称尚未确定
各地书刻组织的名称还未统一,一般为某某书协刻字研究会,有的叫刻字艺术委员会,有些地方称为书刻协会。如:山东、黑龙江、江苏等有些组织称书刻协会,韩国称书刻联盟。展览的名称也不统一,有的叫现代刻字展,有的叫现代书刻艺术展,有的叫刻字艺术展或书刻艺术展。“刻字”一词含糊不清,与电脑、激光、工匠等刻字混淆。书刻作品落款应该怎么写?单写“书”或“刻”都不妥,只能写“书刻”两个字,缺一不可,否则就体现不出自书自刻的含义了。另外,就 “书刻”这两个字的结构而言,它包含了书法的“书”字和篆刻的“刻”字,“书刻”两字真是巧合天成了。再如,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的会标是由“书”字和刻刀合成的,更可以说明“书刻”的重要意义了。上文多处已特别强调现代刻字与传统刻字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传统刻字书与刻分离,而现代刻字一定要自书自刻,故“书刻”两字定为组织或展览名称最为合情合理。现代刻字是对传统刻字而言,按我国历史分期讲,十九世纪中叶到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之间为近代,五四运动到现在为现代,百年之后还能叫现代刻字吗?现代刻字的名称是有时间性的,现在仅作刻字作品的代名词而已,试问能代到何时?不如早点定名为好。
7、没有书刻的专业报刊和书籍
现在书刻活动、信息等报道,还依赖《书法导报》。寄人篱下的日子能过多久?自1991年成立刻字研究会至今已有十多年历史了,还没有一份书刻的专业报纸和刊物,也没有见到新华书店出售现代刻字的有关书籍,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虽然搞过两次理论研讨会,但笔者至今没有见到论文集的出售,这些都使我们深感遗憾。书刻爱好者切盼自己的专业报刊早日问世,希望得到更多的书刻信息和理论知识,特别渴望在新华书店里能买到现代刻字方面的有关书籍。
三、书刻教育普及的条件
1、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已二十多年,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同时也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居住环境。高档电器、毫华家具进入寻常百姓家已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然而,他们在居室装璜上却发了愁,传统的书画已不适应洋式房间的悬挂,青年人更觉得传统的书画作品过于陈旧。各式照片、油画、工艺品看得多了也不时髦。书刻作品以其特有的视觉冲击力和综合的艺术感染力,已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人的青睐。
社会物质文明的提高,将带来精神文明的享受。书刻艺术作品走进家庭学校,走进机关企业,走进生机勃勃的商业市场已成定局,这也正是书刻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主要原因之一。
2、书法篆刻家的共同努力
现代刻字和书法、篆刻的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互相渗透、学习借鉴、共同发展。书刻艺术要求每一个创作者必须要自书自刻自着色,不能请人包办代替。书法是书刻艺术构成的最重要的元素,书法是现代刻字的重要创作基础。书法家及书刻爱好者一般都有十年二十年学习书法的历史,碑帖起码也临过十种二十种。有了书法的底蕴,才能刻出好的书刻作品来。篆刻对现代刻字的借鉴作用是任何艺术无可比拟的。书刻是放大了的篆刻,这话不一定全对,但现代刻字毕竟是篆刻家们创造的新生事物,从章法、刀法而言,两者有很多共同之处,现代刻字对于篆刻家来说,更有亲切感和成就感。当然,他们如果篆刻和书法两者兼备,那么搞起书刻创作来就更要方便多了。我国的书法、篆刻艺术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如果能调动书法和篆刻这两支队伍的积极性,和我们共同投入书刻的创作活动,那未他们必将是书刻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3、其他门类专家的积极参与
现代刻字是一个综合性的艺术门类,它所包含的众多的元素是任何一门艺术所不及的。它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从事建筑装璜、工艺美术、雕塑绘画等行业的专家和爱好者的参与。书刻艺术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神奇梦幻的大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建筑师、工艺师、雕塑家、美术家们用他们的情感和智慧、力量和精神,创造了书刻艺术的灵魂,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遗憾的是这样的专家在书刻队伍中还不太多,我们希望这支新生的书刻队伍里将有更多其他艺术门类专家的积极参与。
4、建立校园书刻队伍
韩愈《师说》中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特别强调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清朝未期,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片中,有一片甲骨曾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此片前二行刻得很规矩,横平竖直,一看便知是老师所刻,而后二行刻得歪歪斜斜,一看便知是学生所刻。由此可见“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传道授业解惑代代相传。今天各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美术课,都有专职书画老师授课,书画艺术已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被全社会重视和关注。这是学校开展启蒙的书刻教育的基础条件。“自古英雄出少年”,祖国的栋梁之才,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都是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同样书刻艺术的人才也必须从小抓起。为此,必须建立一支教师书刻队伍,书画教师们必须对书刻艺术有所了解和认识,并能积极投入到书刻创作中去。学校是进行书刻教育最好的培训基地,是培养书刻艺术家的摇篮。可以说没有书刻教育的今天,就没有书刻艺术的未来,教育为书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人才来源的基础。据《书法导报》介绍,福建厦门以书协主席陈秀卿为领军人物的书刻队伍,特别重视校园书刻队伍的建设工作,他们倡导的理论研究、书刻教育和书刻创作三位一体、三者并重的活动模式己初见成效。在陈秀卿主席的积极努力下,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开展了一系列书刻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国人民大学开设的全国首家书刻研究生班也将落户厦门。培养书刻人才,任重而道远,各学校应从培养多元化的人才出发,开设书刻教育课。
四、书刻艺术的早期教育
全国刻字展一届胜于一届,参与的人群越来越多。在这形势大好的背后,我们还应该清楚的看到藏匿着很多不足。其中书刻艺术的教育问题是最大的不足,它至今还没有被有关领导、专家、学者们注意。当然,这只是个时间早晚的问题。但“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等是不行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关心青少年成长是全社会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普及青少年书刻教育乃千秋大业,功德无量。众所周知,书法的启蒙教育从少儿时期就开始了,书刻因用刀刻,孩子太小,不宜早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还是可以学的,中学生更不用说了。篆刻是用刀刻的,版画也是用刀刻的,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动刀了。综观全国一些少儿书画展,不乏有些崭露头角的小篆刻家、小版画家。书刻艺术能不能在学校普及?关键在于领导的重视,老师的引导和家长的支持。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文艺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书法艺术更是一派生机。多年来掀起的书法热经久不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面貌和人们对艺术美的迫切追求。当然这与国家的重视和学校的宣传大有关系。199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试行稿)》明确列入毛笔字、粉笔字、钢笔字的楷书或行书为教学内容,要求各校“确保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为此邀请全国著名书家欧阳中石、徐无闻先生担任主编,组织专家编写了《书法教程》和与之配套的《书法教学参考资料》。另外著名书家尉天池、王学仲等都为普及书法教育写过专著。还有各院校、各地方的书家、名流编写的书法教材,各出版社、印刷厂出版的书籍、碑帖、墨迹更是汗牛充栋,让人无所适从。更有甚者,大街小巷的地摊上陈旧的、盗版的要有尽有,简直到了泛滥成灾的地步。而现代刻字的现状如何?上文“书刻艺术存在的问题”中已谈了很多。较书法而言,现代刻字现状不得不引起国家各有关部门的关注。越是落后的东西,越应该迎头赶上,否则如何能赶超日、韩各国?又如何能展现出泱泱大国的艺术风采?我国的书法教育在学科建设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可作为书刻教育的发展模式。在我国书刻艺术虽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但与其他学科相比还是初始阶段,还有很多东西仍在探索之中,教学的规范化、系统化还根本谈不到,但它已具有的学科性是无可置疑的。所谓学科,就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书刻艺术是与书法、篆刻具有同等地位的一个新的学科,是一门非常有研究价值的大学问。鉴于此,现代书刻教育应吸取书法篆刻学科的研究成果,加强自身的理论建设,使之逐步规范化、系统化。作为从事高等师范教育的领导和专家们,在没有把书刻教育作为专门学科开设之前,就应该关注书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并能亲自创作,切身体会,从中感受到书刻艺术的真谛,把书刻这门艺术或多或少的加进书法课的内容中,让学生们尽早了解认识,并能尽快走上这条实践创作之路,使书刻艺术在校园中早日开花结果。
五、书刻艺术的理论建设
任何一门学科都要建立一整套系统的学术理论。何为理论?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实践出真知,但实践需要时间,没有长时间的实践,就不会有科学的结论。书刻与书法、篆刻相较,书法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篆刻也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而书刻在中国仅有十几年的历史。时间差距之大,不能作为我们今天还没有建设学科理论的理由。学科理论是书刻艺术赖以生存的水分、空气和土壤,没有学科理论,书刻艺术将成为空中楼阁,学科理论研究的滞后,将成为阻碍书刻艺术迅速发展的羁绊,书刻艺术的灿烂前景将成泡影。书法、篆刻几千年来积累的一整套理论学术成果,正是我们书刻艺术迫切需要参考学习的宝贵资料。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建设我国书刻学科理论体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育是国家的根本,普及青少年书刻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特别是国家文化教育部门的有关领导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拟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教师进行书刻理论的研究,早日制定出书刻学科的衡量标准,实现书刻艺术的规范化、系统化。
强调书刻教育的学科性建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书刻艺术作为一门学科,现在它缺乏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缺乏专门的教学理论研究——即对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课题。如书刻技法理论、书刻美学研究、书刻创作、书刻批评、书刻欣赏、书刻史研究等。
我们要站在文化、教育、艺术战略发展的高度,思考和分析当代书刻教育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向;我们不仅要改变目前书刻落后的现状,更要立足于对未来书刻健康发展思路的研究,并给予理性的认定。
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刻不容缓,书刻艺术水平的标准亟待界定。书刻作品艺术高度难以界定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还没有权威部门制定出书刻艺术的衡量标准。书法、篆刻、美术、音乐、器乐等都有一定的考级和衡量的标准,这也是它们能够普及发展的原因所在。书刻既然是一门学科,也应该尽快制定出一套暂行的标准。这个标准由谁来定?毫无疑问应由专业的大学院校来定。众所周知,凡教育学体系的衡量标准没有一个不是大学制定的。因为大学能最大限度地组织专家,最集中的制定和攻克研究课题,也最有条件产生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普及和发展书刻艺术,必须加强学科理论建设,此乃当务之急,切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