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艺术的欣赏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层次,由一个方位到多个方位的过程。自从元末王冕用花乳石刻印以来,篆刻艺术就选定了以石质印材为其艺术的载体,因为石质最易受刀,从而普及了篆刻,把文字的表现与石趣相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篆刻爱好者。
篆刻欣赏的第一方位是印面。这是从古代的印章中继承下来的。元末吾丘衍、赵孟頫首先欣赏了汉印的“质朴”,从而奠定了篆刻艺术第一方位的基调,继承了我国古代印章中的优秀艺术传统。到了明代文人篆刻艺术兴起,他们进一步地总结并发挥了创见,在字法、篆法、刀法和章法等方面,拓展了多层次的欣赏。杨士修提出“十四种格”;沈野提出“印中有诗”、“印中有禅理”等等。到了晚清,篆字书写艺术的多变,刀法探索的深入,章法布局的竞奇,更臻成熟的程度,甚至边框界格,工整与残破,都付出苦心孤诣,以求达到多层次的、丰富多彩的境界,使第一方位成为“方寸之间,气象万千”。
篆刻欣赏的第二方位是边款。这源于古代大型官印的凿款而来,继而取法于古代铜器的款识、碑刻、彩陶等等,由双刀到单刀。山于文人们脚有翰墨,就以石代简,淋漓发挥,或以文,或以诗,或以铭;既记事,也抒情,复议论,各种文体无不可入;真草隶篆各种字体无不备。由阴刻进到阳刻,由书添上绘画,琳琅满口,不特与印面互为辉映,而且织成与印面的有机组合。这又是一个发展。
篆刻欣赏的第三方位是印石,即对印石自然的质地、纹理和色彩的欣赏。明、清以来,篆刻家、收藏家视青田冻、田黄、鸡血等印石为珍品.因这些印石的质地、纹理和色彩是一种难得的自然之美,这是欣赏印石的开始。但他们的立足点是“物以稀为贵”,不是一般人所能常见的。清代邓石如于偶然中,把印石放在火炉上熏烤,石受热绽开裂纹,如一幅山水画,他想象为苏东坡夜游赤壁图,开了“神游’印石的先河;赵之谦利用印石的边,把裂纹的瑕疵,刻为“石屋”来掩饰,化腐朽为神奇,这也是对印石欣赏的发展,但都带有人工的成分。近年来,巴林石的大量开采,用于印石。它的质地、纹理和色彩,多种多样,点点斑斑,丝丝缕缕,加上色彩,都可启发人们的想象,引入神游,真是一幅幅的“天开图画”。因此,被篆刻家、收藏家所注目,张罗收集,开拓了一个欣赏印石自然美的微观世界。这一方位现在正在发展着。
篆刻欣赏的第四方位是印钮。这是承袭古代印钮加以发展的。由于制作的目的、要求、工序、技法等的不同,它是属于一种工艺,于是与篆刻分了家。其实,它的观赏目的是相同的,所以仍不失为第四方位。人们为了祝寿要刻个印,就选用寿星钮;为了贺人结婚就选用龙凤钮;为生肖的所属就选用生肖钮等等,这种选取,都是为着增加欣赏的意趣。篆刻家不一定要会刻钮,但如果从篆刻艺术的全方位着眼,篆刻家自己来创造一点钮,使之与篆刻各个方位配成一体,岂不是更有理想的美?
以上四个方位组成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全方位。印面是篆刻艺术的核心;印款是印面的有机组成;印石和印钮是篆刻艺术欣赏的辅助。把四个方位融为一体地欣赏,就会使艺术主题集中鲜明,成为一种“完美”的欣赏。目前,对于篆刻艺术全方位的欣赏,还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注意,只是被少数人所意识到,所以,四个方位还处在被分割的状态,没有连结起来。
一般从事篆刻创作的人只重视印面,而忽视边款,更不及其余。边款艺术也没有超过清代的水准。须知人们的欣赏要求是在发展的。要求要多层次,而不单调;要求要全方位,丰富多彩。据我所知,在杭州的篆刻家中已在悄悄地变化,张耕源正在边款和钮刻上进行多方面探索,把版画、木刻、碑刻、币纹等等融进边款,并加以浮雕;来一石正在钮制上下功夫;苏晋云编辑出版了一部《中国印石欣赏》,当然各地一定也有一些有心人在默默中作奉献。我相信,篆刻艺术的创作也一定会向着多层次和全方位的趋势发展(此文由金石印坊编辑整理,来源叶一苇先生的《篆刻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