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怡亭铭摩崖石刻
  • 石艺张
  • | 2005-11-13
  • | 阅读
  • A|A

鄂州西山东麓,市城区大北门江边,原矗立着一处历史悠久的唐代古亭——怡亭。怡亭旁是一座摩崖,高数十丈,俗名猴子石。崖上原刻有晋代陶侃,唐代元结、李阳冰,宋代苏轼等名家题记,故又有“苏门”、“陶石”之称。今除唐代李阳冰篆书刻石外,余者皆毁。因石刻是李阳冰篆书所幸存在世的唯一原刻,故谓为稀世之宝,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怡亭铭石刻共七十八个字,其中篆书是李阳冰书,共二十二个字,隶书李莒书,计五十六个字,内容如下:“怡亭裴郾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日: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永泰元乙已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石刻成横批状。横批下刻有清代金石家巴慰祖题名隶书:“歙巴慰祖,着舟于此,遍览旧迹,得元次山题名于郎亭山下岛中,水落始见,留连十有七日,手拓诸摩崖而去,同游苏门陶石,即时则乾隆五十一年之孟春也。”计六十二字。
� 怡亭铭摩石刻系古今之名胜,故被历代世人所珍。今天已兴建怡亭公园,与江心中万里长江第一阁形成鄂州小规模的旅览区。 
怡亭铭石刻


鄂州《怡亭铭》石刻的来源:鄂州市小北门江边,曾是三国吴王孙权建都武昌欢迎犒赏将士凯旋祝捷的散花滩,滩长约一华里,因地质变化形成大小各异的灰层碛石。碛石摩崖上刻有历代名人、书法家的诗词、题记等,故有“石林”、“苏门”、“陶石”之称。因年代久远大都不复存在。现仅存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的传世绝作《怡亭铭》摩崖石刻,引起历代名士文人重视,实为国内罕见的唐人真迹。1981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怡亭铭》序、词中明确记载:裴建亭,李阳冰题名“怡亭”并书篆序,裴虬撰《怡亭铭》铭文,李莒书铭词。四人为何在武昌建亭题铭?从有关史料中得知,裴和裴虬是两兄弟,曾任容州长史,虬为著作郎兼侍御史、道州刺史、谏仪大夫。安史之乱前后10年间,裴氏兄弟饱经战乱之苦,北归不成,来到比较安定的江南武昌,此时马作令和元结隐亦居于武昌。因为有知音,兄弟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这是他们居武昌建亭的原因。

李营是唐代散文家李华的弟弟,是颇有盛名的书法家,作过越州录事参军。李阳冰在四人中名声最大,是“诗仙”李白的族叔,曾为缙云令、当涂令,官至将作监,人称李监、少监,是唐代文字家兼大书法家,善词章,尤工篆书。曾刊定《说文》30卷,主编李白诗集《草堂集》,碑刻有《怡亭铭》、《般若台题名》、《颜氏家庙碑额》、《城隍神祠记》、《孔子庙记》、《先茔碑》、《三坟记》等。他任当涂县令不久来到武昌,与裴氏兄弟相会,对他们从战乱的北方来到比较安定的江南武昌,需要一个安全愉快和喜悦的环境表示同情。这是李阳冰为裴氏兄弟筑亭题名“怡亭”的缘由。摩崖石刻的岩石,俗称“观音崖”,因其形状似猴,又称猴子石。《怡亭铭》刻凿于岩石北面和东面。

《怡亭铭》摩崖石刻虽经千年风霜雨雪,至今保存完好,主要是崖石质坚硬,不易风化断裂移位;崖石临江,春夏水涨,浸巨涛中,秋冬复出水面,因陡峭险峻,人迹罕至,很少人为损坏。故使其完好地保留下来,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现已建成怡亭铭公园,与西山黄庭坚“松风阁”和古铜镜铭文、莲花山碑林一起,成为“书法之乡”———鄂州书法艺术中的绝作,日益吸引众多中外游人。(艾三明)     (摘自《鄂州名胜古迹鉴赏》)

石刻“怡亭铭并序“

一块东西长3.8米、南北宽3.3米的天然岩石,旧名观音崖,俗称猴子石。石刻是唐代名人李阳冰、李莒、裴虬等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怀古游玩时留下的珍贵铭刻。
石刻在岩石北面,有李阳冰的篆书《怡亭铭并序》及李莒的隶铭、巴慰祖隶书题记、江恂隶书题记等铭刻。石刻平面呈横长方形,长 1.2 米,宽 0.5 米,由篆隶二种书体组成,共78字:篆序 6 行,每行 4 字,每字径约 12 厘米,共 22 字,系李阳冰篆。隶铭 8 行, 10 句,每字径约 5 厘米,共 56 字。内容为:“怡亭裴�卜而亭之,李阳冰名而篆之,裴虬美而铭之曰:峥嵘怡亭、磐礴江汀;势压西塞,气涵东溟;风云自生,日月所经;众木成幄,群山作屏。愿余逃世,于此忘形。永泰元已巳夏五月十一日陇西李莒”。
此石刻下还有清代金石家巴慰祖题名隶书:“歙巴慰祖,着舟于此,遍览旧迹,得元次山题名于郎亭山下岛中,水落始见,留连十有七日,手拓诸摩崖而去,同游苏门陶石,即时则乾隆五十一年之孟春也”。共计62字。
该石刻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阳冰篆书所幸存在世的唯一原刻,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来源:鄂州博物馆
李阳冰命名并作篆勒的《怡亭铭》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