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石刻《醉心》
  • | 2025-07-02
  • | 阅读
  • A|A

在泰山红门景区醉心园的东北沟涧内,露出有一条黑绿色的辉绿玢岩岩脉,其中发育有许多大小不一横卧的圆柱体,从柱体的横断面上看,它由很多同心圆状的环圈和一个内核所组成。这些圆柱体状若群狮伏地而卧,也像堆垒着的汽油桶,故称“桶状构造”。在沟东有一状如火车头的平卧圆柱体,断面朝西,直径约2.3米,其内核上刻有“醉心”二字,据传当年孔子曾在此饮酒赏景,为奇石和美酒所陶醉,故名醉心石。其南侧的圆柱体上有明代泰安州事应甲题字和范广所书的“小洞天”三字,意为仙景。
这些圆柱体的横剖面中心有石核,围着石核向外圈张裂。这种奇特的岩石形态,早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与兴趣,汉代学者枚乘称它为“泰山之溜穿石”,俗称黑石埠,为环状节理辉绿玢岩,国内外罕见。更有人在一石柱断截面上刻下了“醉心”二字,这正是古人对泰山奇石鬼斧神工令人心醉而发的感慨。
《醉心》石刻
《醉心》石刻↑:“醉心”二字由明代文字单震蒙书写
醉心石侧面
醉心石侧面:整体像一个圆柱体,由一层一层环形岩体紧密包裹着。
《小洞天》石刻
《小洞天》石刻和《醉心》石刻典故组成红门景区醉心园核心景点↑
《小洞天》石刻
《小洞天》石刻↑位于醉心石下方
醉心石是一种举世罕见的泰山地学景观,学名称作“辉绿玢岩涡柱构造”,  属新的地质构造类型。国内外罕见,泰山首次发现。产出在南北向的辉绿玢岩岩脉中。同位素年龄约12亿年。主要由环核、环层、环状和辐射状节理组成。是低黏度岩浆在特定条件下以涡街或涡阵形式流动经冷凝而成。常常成群出露,相互迭垒,形态奇特。
“醉心石”主要由环核、环层、环状和辐射状节理组成。是低黏度岩浆在特定条件下以涡街或涡阵形式流动经冷凝而成。常常成群出露,相互迭垒,形态奇特。这种罕见而又奇特的地质构造,其成因及其形成机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地质问题。它既不能用球形风化去解析,也不是传统的岩浆原生节理的理论所能做出回答的。过去很多地质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应用理论和方法做过一些研究工作,曾被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进行过专题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进展。然而对它的成因的认识还很不一致,仍有待人们去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地质结构形态之一“桶状构造”介绍

 红门的“桶状构造”,是20世纪80年代在泰山发现的国内外罕见的一种新构造类型。这种“桶状构造”具有以下特征:
(1)多数呈圆柱体形态,少数为椭圆柱体和卵形柱体。
(2)柱体由环核、环层、环状节理和辐射状节理四部分组成。环核形态以圆形为主,直径大小不一,大者可达1.5m,小者约30cm,一般为60cm左右。环层形态有同心状和帚状两种,以同心状环层为主,一般说来,环层数最多可达18层,少者仅2-3层,环层厚度最大为24cm,最小厚度不足4cm。环层面即环状节理,呈圆形或弧形,环层面较光滑,显示剪性特征。辐射状节理,一般终止于环核之外,节理面常垂直环层面,比较平整,通过各环层时往往不够连续。
(3)圆柱体垂直岩脉走向呈东西向近水平排列,其长轴略向东或向西倾伏。
 (4)圆柱体常成群产出,一般岩脉宽度大,圆柱体数量多、规模大,反之则数量少、规模小。如红门地段的岩脉宽度比较大,约60m,其发育的圆柱体达30余个。
   “桶状构造”的成因比较复杂。过去人们曾认为它是岩浆侵入后冷凝收缩过程中形成的。后来有人提出原生应力收缩假说,即炽热的岩浆在侵位过程中,由于受到热梯度、热力场、速度场、涡流强度和边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产生无数个应力梯度域,在岩石内部产出隐蔽的破裂纹,后期的张应力则使这些破裂纹明显化,进而形成环状节理发育的圆柱体,称之为“涡柱构造”。目前,关于此类桶状构造的成因和形成机理,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尚没有一种比较统一的认识。因此,醉心石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桶状结构岩石
桶状结构岩石↑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