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
  • 石艺张
  • | 2013-10-24
  • | 阅读
  • A|A

  清会稽赵之谦撰《章安杂说》载曰:“六朝古刻,妙在耐看,猝遇之,鄙夫骇,智士哂耳,瞪目半目,乃见一波磔、一起落,皆天造地设,移易不得。”金石学始于宋朝,兴盛于清朝乾嘉时期,滥觞于晚清、民国。古代石刻造像并造像发愿铭文、供养人题记即为金石学的重要组成,赵氏此语可谓清代金石学中石刻篇经典的理论之一。且以此论赏鉴步黟堂所藏《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似正适之。《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出河南安阳汤阴城西十里北张贾村农舍庭院,友人曾见残碑,上刻“大魏武定六年唐氏为母亲造像”,后残碑佚,碑座仅存正面及转角二大块残石,戊子年秋、冬先后归步黟堂所藏。正面残石(图一)高二十四厘米、宽五十五厘米、厚二十厘米,花岗岩质地,存造像供养人像六尊及化生童子手托博山炉,浅浮雕并线刻,残石上部皆莲花瓣纹,石顶见浮雕双龙,鳞甲遍体,羽翼展翅,威猛雄强之极,真可谓“飞龙在天”。残石存造像供养人题名十七字,释文曰:“比,比丘惠晴,比丘量□,比丘僧□,比丘□晖。”转角残石(图二)高二十四厘米,宽四十厘米,厚二十八厘米,残石存造像供养人像九尊,供养人题名五十三字,释文曰:“佛弟子吏男生,佛弟子严善始,清□士女李侨香,清信士女张阿休,佛弟子王□□,佛弟子李天,佛弟子马元□,佛弟子像邑主马虎,比丘道融。”
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拓片
    清王昶著《金石萃编》载曰:“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勒及观音势至为多。其初不过刻石,其后或施以金涂彩绘,其形体之大小广狭,制作之精粗不等。尝推其故,盖自典午之初,中原板荡,继分十六国。沿及南北朝魏齐周隋以逮唐初,稍见平定。又造像或称一区,或称一堪,其后乃称一铺。造像必有记。记后题名,凡造像人自称曰佛弟子、清信士、清信女等。”比丘者为佛家弟子,世俗称之为和尚。由此可知,《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为东魏寺院和尚及民间佛教信徒捐资所造。
    此残石制作精良,形制亦大,供养人像姿态生动,发髻多异,手捧莲花,着装有长裤、长裙及长袍,虽面部未及细刻,但神情永,似洛阳龙门石窟古阳洞北海王元详造弥勒像龛下供养人行列。佛弟子、清信士题名书法率真奇肆,隶、楷、行间杂,点画信手为之,方圆并举,拙朴自然,北朝民间造像书风展现得淋漓尽致。比丘题名则明显受龙门造像书体影响,体现出森严肃敛、方整斩截的艺术意趣。考北朝造像别字,“男”、“严”、“量”字未见著,可补北朝别字集。“邑”字与魏《孔羡碑》中“邑”字同,隋《伍道进墓志》“虎”字与此石“虎”字同,“虎”字亦可补北朝别字集。
    “断碑残碣铭像尤存,墨本考跋文明延传”。步黟堂仰慕先贤,经年得以集藏散于民间的北魏至唐朝佛造像残石并择其中六十六件编著成《步黟堂藏石刻造像遗珍》,以飨金石同好。《东魏武定六年唐氏造像碑供养人残石》即是东魏佛造像供养人铭文刻石的代表遗珍了。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