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安先生“义形创作”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以其鲜明的思想性、主题性、哲理性和学术性在教学与创作中取得了系列成果,引起学界广泛而深入的思考。
2011年9月,“义形创作”现代刻字艺术高峰论坛在中央党校成功举办。与会专家从理论上对“义形创作”的内涵与创作方式作了深入交流,由此也引起我们对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
回顾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发展的20年,由初创时期以传统工艺刻字为主,到现代刻字艺术形式基本建立,由“主题创作”到“义形创作”,现代刻字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创作理念先导是关键。
“义形创作”理念的提出,是新时期现代刻字艺术发展走势的可贵观察,是新时期现代刻字艺术创作实践的生动阐释,是新时期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由技法层面的深度思考,具有实践的指导性与理论的深刻性。
一、“义形创作”的提出背景
近20年来,受日本、韩国现代刻字艺术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刻字艺术才出现并快速发展起来。在此之前,只能叫中国传统刻字,基本上是书法的从属。经过历届全国刻字展及国际刻字交流展机制的建立,各种刻字创作观念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
寻绎过程,明灭之间也能呈现交流、交融、交锋之变迁:“由传统意义和传统概念上的刻字、以阳刻木刻为主、为了形式而形式、主题创作”理念到“轻装饰重书刻、侧重笔法在刀法上的再现、注重刀刻审美的独立性与刀含性情以情驱刀、满构图、建构有意味的风格、系列专题创作、平面立体色彩三大构成原理的理性应用、对称渐变节奏韵律等美学形式法则的有序转借、立体刻字全维度表现文字含义的探索性创作、规范有序的专业化集中学习与培训,篆刻家、油画家、雕塑家等参与群体的扩大”等技法与发展趋势的变化,让中国刻字的民族意识、形式意识、创作与创新意识明显增强,体裁、题材、形式、手段明显多样,观念、内容、风格、流派更富内涵,中国刻字呈现出多彩纷呈的景致。经过这种交流、交融、交锋的过程,中国传统刻字完成了向现代刻字的深度拓进。
中国现代刻字成功“转型”的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风格“千人一面”,艺术创新不够;对中国传统美学、艺术哲学、民族特色与时代征承载不够;对刻字艺术的发生、发展和社会功用,对各国现代刻字艺术比较、刻字作品与刻字艺术家的个案研究不够等。综观国际、国内现代刻字两个大局,“义形创作”理念应运而生自然是以艺术实践上的生动促进 创新的必然。
王志安先生作为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复兴以来的重要参与者、组织者,以敏锐的学术观察与丰富的艺术实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放眼国际、国内现代刻字艺术发展大局,判断国际、国内现代刻字创作走势,提出“义形创作”理念,是新时期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创作观念的认识论。
二、“义形创作”的基本内涵
“义形创作”有哪些本质性规定呢?王志安先生认为,书法是表现“意”、“象”之境;而现代刻字的“义形创作”诠释了书法文化之“象”。
先说“象”。目前,学界一致认为艺术作品由三个层面构成,即语言符号层、意象世界层、意蕴超验层。循着这一结构,由形到义的解读程式便可具化为三个步骤:入形寻象、观形析义、探义释象。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主体的确认和价值的取向,这些内涵的总和构成了一个有机体,共同表达创作的动机、主旨,形成创作的“源”。在“义形创作”中,“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创作者必须应用适当的“象”将创作内容通过视觉传递给观众。“义形创作”是基于“象”上的艺术,给欣赏者以形象、印象、特象,这个“象”包罗了宇宙中的物象、现象、图像等。“义形创作”在平面上运用视觉语言揭示作品的内容或性质,用抽象的形式使欣赏者感知作品的精神,并倾心这种精神。言尚未表达、不足以表达的,可以借助于“象”。“义形创作”的“象”在一定程度上充实着创作的内容,进而影响到作品的推广与流传。
再说“义”。“义形创作”以义为主、形为宾,义为形之统率,形为义之话语。“义形创作”要表达一定的“义”,不能随意或任意,而必须按题立“义”,也就是说,创作具有命题性。这里“义”不仅来自于作品的文字,还来自于创作者的深层创作理念以及作品的表达范畴、客观环境等。创作者必须考虑作品的全部命题意义,并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回答。作品不仅要回答命题的指定意义,还要显示作品本身的文化意义。
最后说“形”。“形”有广、狭之分。广义之“形”除了刻字本身的物理角度占有空间的方式外,更有刻字的陈列位置、摆放角度、光线采用、周围环境映衬、突出与弱化、对比与调和等。从这个层面上说,“大形”诠释“大义”。狭义之“形”注重作品的独立性,强调个性与特色、立足创新与唯我性。“形”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色彩、质感••••••在创作者眼中,都应该是富有个性和情感的,构成一个个不可复制的有意味的形式。创作者要追求简洁而不简单、缤纷而不杂乱的艺术效果,用各种形式的美去选择、比较,别出心裁,进而触动欣赏者心弦,赋予作品生机与活力。“形”对人视觉、听觉、嗅觉、知觉、触觉的感知共鸣,逆向性考察创作者的思维嬗变、创作心机、心理状态与理念演绎。
“义”、“形”穿插于创作者、欣赏者的思维过程与实践过程,顺向、逆向的混觉交织着感性、理性、归纳、演绎、推理。两者互为表里、互为话语、互为解说、互为指向与引示的高度统一,是“义形创作”心理活动与创作活动的高级状态。这时,形对义的诠释达到了“信息对称”。原理同格式塔心理学,目的是要调动欣赏者的感知能力,运用各种视觉要素、心理要素相结合的方法沟通欣赏者。以达到创作的最佳效果。
“义形创作”在构思中运用人们长期形成的文化意识形象、生活经验、文学符号等,象征性地阐明某种意义。或用写意的手法含蓄地对客观事物进行相貌的模拟、美感的表达,构成特有的图像语言,使作品的形式与表达内容相吻合,与作品整体相统一。启迪读者从抽象的角度、总体的观念去概括和把握作品的本质,透过表象而深入及里。在视觉传达过程中,要求创作者用“象”对作品的“精神”进行概括。
三、“义形创作”的指导意义
“义形创作”理念是站在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发展20年来生动实践的基础上,把现代刻字艺术发展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瞻前、顾后”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归并深化,是树立中国现代刻字艺术国际形象、彰显民族特色、打造艺术品牌的需要。
以此为基,“义形创作”要在“外养内受”多元文化思潮的碰撞中,浪漫而不乏理性地亮相于书法大家庭中,成为其中最活跃的分子之一,并以其鲜明的“中国印象”与“中国风尚”凸现于国际现代刻字艺术之林;要在传统书刻艺术中奔放不离法度、精微照顾气魄地有序发展;要从全国展、国际交流展、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的举办中,发掘它强劲的生命力与旺盛的活力。
“义形创作”立足于创作实践,创新着理论架构。作为一种极富生发力的书刻表现形态,它的指导意义不仅仅限于当前,更是一件“打基础、管长远“的艺术事件。至于它的检验性与历史性,仅从提出这种理念的思想性来说,本身就值得记述与讨论。
四、“义形创作“的发展路径
当前,现代刻字艺术创作追风而起的人有很多,但有思想的作品不多,如何将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真正走向有思想、有风格、有地域性、有风范的百花齐放新高度?如何将“义形创作“融入我们的书刻语汇?这些都值得探索与思考,需要切实的具体思路和实现途径。
在具体思路上,一要进行理论的探讨,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空间将“义形创作“的内容与本质、特点与渊源进行广角度、宽领域、多层次的讨论,进而引发更广泛、更深层的追问,这有利于创作上的繁荣与理论上的争鸣。二要利用全国刻字展、国际刻字交流展、现代刻字艺术理论研讨会、各类专题单项展、中国书法刻字艺术网等平台,从创作上进行彰示与引领,从舆论上进行宣传与引导,把”义形创作“内化为创作者的实践活动。三要利用诸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志安书法刻字艺术工作室等现代化教学方式,对刻字艺术的创作与实践进行学刻化教学,在学理层面进行探究深化。
在实现途径上,一要形成以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为主导,各省书法家协会组织实施、书刻家为主、公众广泛参与的创作格局。二要加强学习,包括哲学、美学乃至心理学,懂得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客观地分析艺术问题和解决创作问题,能够把握艺术规律,提高应用艺术创作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要用足、用活规律。三要练好内功,认真学习书法知识与现代刻字技法,成为本行业的“活字典”。四要敏于实践,学习强调的是“看”、“听”和“想”,而实践强调的是“做”。“义”再好,如果不去“做”,也是形同虚设。
当然,作为一种发展中的特色书刻艺术,理论的探讨只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侧面与层面,有时甚至只是历史一瞬。但我们如能把握住这样的一瞬进而放大的异彩,侧无疑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义形创作”的提出,便具备这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