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刻字的刀法
  • | 2017-02-22
  • | 阅读
  • A|A

   谈到刻字,人们会自然地与汉字书法联系到一起。几千年来传统刻字注入书法艺术领域的基本法则中,使传统刻字以刀为工具再现和传达书法的精髓,追求的是服务于书法为内容的笔墨情趣。现代刻字艺术家的自书自刻,摆脱了传统刻字那种工匠式的单纯工艺性,突出表现性、再现性、独创性、规范性,对文字书体和各自技法的创新形式、个性特征、审美趣味都有独特的表现艺术手段。现代刻字艺术构成的重要部分中构成,着重强化刀的艺术形式表现和独立的艺术语言的情感流露,那就是刀与笔真情的熔铸,也是现代刻字与传统刻字两者之间质的区别。
  本文将以木质板材作为刻字创作载体,从八个方面简要的勾划刀与现代刻字的内在关系。一、握刀与凿刀的方法;二、刀痕;三、刀味与木味;四、刀法的概念;五、刀法与手法;六、刀法与节奏;七、刀法与情调;八、阴刻与阳刻。

  一、握刀与凿刀的方法

  握刀即执刀,如同握笔。凿刀是胶锤碰击刀柄以力使刀锋作用于创作载体。
  刀是人为制作的工具。同样是现代刻字主要的创作工具,正确运用握刀的方法,做到熟练随意,使刀在板材上运动灵活,主要有二种握刀的握刀方法:一是五指紧握刀的把柄;其二是五指或三指扶住刀柄(此方法用于细刻或细小笔画部分)。
  总而言之,握刀的方法是姿势的确定,握刀直切和握刀斜切,这两种姿势是刻字主要方式。
  方口刀是刻字的常用刻刀。握刀法取之木匠凿刀的方法,发力与凿刀的方向是一致的。刻字用的方口刀,大小不一,刀杆比木匠用的凿刀要短,尺寸在7寸左右。刻字握刀区别于版画执刀法的是由右手握胶锤与左手操刀同时进行。
  凿刀时轻握重击,粗刻时准确把握刀锋与字形轮廓线的距离,发力于右手胶锤的凿击,达到双手的配合。当刀锋与木版胶着在一起时,可随时左右“摇动”刀柄,使刀锋重新“入木三分”。凿刀时把握好胶锤与刀柄碰击的准确性。
  运用的方法有直切刀、斜切刀。直切刀就是刀杆垂直于板面,通过锤击进行切割。斜切刀是指刀杆倾斜一定角度,在清底时铲去阳刻文字笔画以外或是阴刻文字笔画以内的一定厚度,形成书法线条的凹凸的立体效果。还有其它切刀方法此不详述。

 刻字刀法

 二、刀痕

  刀痕是指刻刀的刀锋对作用于创作载体,导致物体表面肌理变化而形成的痕迹。刀痕在木版画中通常称为“刀触”。
  现代刻字对刀痕的追求,增加了艺术语言的表达能力,中国传统的刻字缺少刀痕的表现力。
  刀痕的性质取决于刻刀类型。有方口刀的方头刀痕,有圆口刀的弧状刀痕。刀口形状的不同,出现的刀痕痕迹也就不同。在阳刻作品中,刀痕对肌理的表现,主要体现于起刀一端处,凿击的力产生刀与木质结合,使刀锋与木质碰撞,出现痕迹。力的凿击出现轻重缓冲时,肌理就会显示出梯形刀锋,这种鲜明的刀痕显示为横断刀锋线。这种刀法的表现方法韩国刻字更突出一些。譬如:韩国刻字作品《大中至正》、《守贞》、《无门》、《如松之盛》等作品,都表现了这种刀痕的味道。增加了肌理语言的多种表达情感。

 

  三、刀味与木味

  刀味是指对刀痕的表现而言。木味是指刀锋嵌入刻字载体后直接挑刀而使其自然出现的一种木质纹理结构分离后,而产生的一种自然肌理。
  刀痕对现代刻字显然都具有“刀削斧凿”的意味,显出刻刀的锋芒,蕴含着刚劲、爽快的力之美。篆刻印章谓之“金石味”,刻字则称为“刀味”和“木味”。
  刀锋在木板上的切凿,使得书法的线条带有一种“金石”所特有的刚劲、雄健、浑朴、质朴的美。
  刀味和木味是现代刻字艺术结合的产物,它的作用是刀锋产生肌理语言的象征。刀味和木味是不可分离的,刀味在刀锋的作用下,呈现出如“犁耕破土”的痕迹,而木味的表现,形成木质结构分离后的层面参差不齐的自然质感现象。
  体现刀味和木味重在“意在刀先”,行刀果断、准确,尽可能一次到位,刀刀奏效,不加修饰,酣畅痛快,这就叫“以刀代笔”、“放刀直干”、“斜刀直冲‘,这一点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刻字以书法的线条为依据,很容易被动地摹刻书法的稿件,一味追求笔触的趣味,经过多次复刻、修饰,把刀痕的锋芒都消磨殆尽,沙布的使用更是使作品削弱了刀味与木味所给予的力之美及其含蓄的魅力,以及应有的生动性。
  刀味对刀痕的力之美主要体现在书法线条的刚劲挺秀上面以及肌理的奔放。所以,在凿刀时就要尽可能求其方正,圆中见方,宁可“生”一点,而不可太熟,大弧形的线条和顺木纹横切面处理时,刀具用其大,大则生涩,小则圆熟。刀味“生”有刚劲的品格,刀味圆熟则显得不够坚强。所谓“生”一点,就是凿刀时精神要放松,凿刀要随意一些,切不可太拘谨。刀锋飘逸散脱,使刀味足了,但木味相对少了。木味体现木痕的自然表现力,能够衬托刀痕、丰富刀味。一幅刻字作品需要归纳、统一,使刀痕有所统率,而不可刀刀零乱无章,要有各自孤立的风格。譬如:《大朴不雕》、《东方明珠》、《心诚》等作品,使刀味与木味的结合,达到质朴归真的境界。

  四、刀法的概念

  何谓“刀法”?其一是刻刀经过与刻字创作载体碰撞后在创作载体上留下的痕迹形象的方法,如“方口刀法”、“圆口刀法”、“大刀法”、“小刀法”;其二是指刀法,王志安先生在《现代刻字技法》中谈到:“运刀法是刀刃在木版面上切割运动之法。此法分为:‘直刀法’、‘斜刀法’、‘平铲法’、‘推冲法’四种运刀方式”。这种刀法的概念,是技法和操作的运用。
  刻刀的类型、大小、刀口斜度薄厚的不同,其刀锋入木深浅不等。使用刀口小、刀刃薄的刀具入木就深。刀刃厚容易压线,而且直切刀时受阻,造成往复数次。直切凿刀时刀刃距轮廓线约3—4毫米(阳刻时刀刃在线轮廓外,阴刻时刀刃在线轮廓内)下刀。顺板材的自然纹理走刀,戗茬纹理走刀多为毛残,还容易将字的线条破坏,给人以“行而不畅、逆而不顺”的感受。轮廓线走刀完成后,要清理字画以外的木屑,又叫清底子,清底子时斜握刀的角度使刀杆在20度左右,顺其纹理或戗纹理处下刀。刀杆的角度超过25度时,刀锋入木会出现阻力。所以,清底子时掌握斜刀的角度,沿着轮廓线外用多种方式数次凿刻,用逐渐加深的斜刀法去完成。阳刻须两次对轮廓线切割,这时刀杆应垂直为90度,顺其木纹理走刀。所以,凿刀时求方直,严谨松弛,刻意随意,做到线条轮廓的棱角有刀锋的感觉,爽利流畅,又获得刀力的内涵的美感。这也是对立因素相辅相成。相互对比的效果。如果能多实践观摩,加深体会,从中会吸取极大效益。

  五、刀法与手法

  刀法的普遍法则是具体应用时,因作者的趣味和追求不同,因此,手法在每个人大脑思维和小脑运动支配下,形成各自面貌。
  在刀法运用上,刀具的选择应是操作时得心应手,大小一般因作品表现形式的要求而定。在艺术趣味上,有的作者追求严谨,有的追求豪放,有的刻划细密,有的刻划粗犷,有的刀法流畅,有的刀法扑拙。因作品的载体情调而异,形成了多种风格,显示了现代刻字手法上的多样化,各臻其妙。
  严谨不同于拘谨。手法粗犷、豪放的刻字非常注重力之美的表现,并以力之内涵为优,刀法简洁,以少胜多,每个刀痕都具备强烈的表现力,映着刀味与木味的质感。刻字造型严谨,线条结构粗中见细,细小关节处亦毫不放松,如此才能耐看,经得起推敲。值得一提的是,某些作品追求所谓的“粗犷”,粗制滥造,刀意冲闯,貌似豪放,表现的刀法与手法实则空虚,其作品当然粗劣而不堪言。

  六、刀法与节奏

  节奏指行刀在创作情绪的促发下有快有慢、数刀连刻,必刀刀相接,没有岁碎刀重复及杂乱、契刻感。
  因情绪抑扬而触发灵感时促使节奏的变化,由此转换刀痕起伏的变动,根据木纹方向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横切、时而竖切,统观全局,则是刀痕的聚聚散散,刀痕聚散的法则仍然是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肌理的变化使刀味与木味达到统一,以此形成刀法的节奏。
  节奏的和谐从两个方面表现:其一是手法的统一和变化,一种类型的刀具在刻制中能获取刀法的统一性。其二是一种型号的刀具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力量大小的凿击和手法,造成刀痕的主次分隔和变化。依据上述两条原则,在一件作品中,可能会出现某个局部是大刀阔斧的粗放手法,另一局部又是细碎用刀的绵密手法。刀痕的杂乱无章,会导致一幅作品的不和谐。粗中有细,细中有粗,适可而止,恰倒好处,不可过头。
  节奏塑造刻字作品中的线条从而增强文字形体的生命力,分布穿插自成系列,相互联系、照应,整个的布局与色彩的搭配统一。既有区别,又要有总体的倾向,既讲协调,又讲对比,切不可造成孤立。譬如:构图时主要考虑其虚实照应关系,四角皆实,画面显得堵,不够空灵;四角皆虚,画面显得松散,缺乏聚合力;一边的两角实,另一边的两角虚,画面将失去平衡;成对角的虚实照应又会过分均衡。所以,常见的四角处理是“虚三实一”或“实三虚一”。这种节奏感在整个总体中就发生照应,从而取得和谐。

 刻字用刀手法

 七、刀法与情调

  现代刻字重思想、重意境、重表现、重形式,通过内容、书体、文字造型、刀法、色彩等多元的综合,表现作者感情、修养的情调。
  刻字创作重要的特征是以刀代笔,用刀作书,因此,现代刻字要求作者富于创造精神。然而,这种精神并非单纯追求刻制技巧和刀法的形式美,它要服从一个更高的原则,即表达作者的情感。艺术创作都是状物抒情,有感而发,因而刻刀应当凝聚作者的激情,倾吐作者的爱憎,或为欢乐,或为惆怅,或为愤怒,或为向往。这些情调的表现,即形成了现代刻字的艺术核心,把“主题刻字”的思想展示于艺术的殿堂。譬如:《重重叠叠》、《大肚能容》、《秦风》、《无规矩不成方圆》等作品都在刻画一种“内容”或“主题”的表现情调。艺术要熔真、善、美于一炉,没有对生活的真情感悟,作品便不能动人。从近几年现代刻字作品的形式趣味上看,追求肤浅“花样翻新”的作品显得浅薄、粗俗,虽然有时也能在视觉上产生快感,但却不能令人激动。因此,我们应在现代刻字的激情中,将文化的内涵体现到现代刻字创作之中,更要把内心强烈的情感全部注到刻刀上,如此之作方为上乘。

现代刻字

  八、阴刻与阳刻

  阴刻为凹形状。阳刻为凸起形状,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上的立体线条。
  阴刻与阳刻都是我国传统刻字的两种基本刻制方法。然而,当今现代刻字不论是阴刻还是阳刻,显然与传统的刻字有着本质的划分与区别。现代刻字对阴刻线条凹凿和对阳刻底部肌理的处理,都展示了刀与刀之间语言的沟通,以刀代笔,把一刀一刀的痕迹与木质结构纹理的质感,一目了然地体现在作品中。
 
  阳刻底部肌理的刀痕是冲破传统刻字的一个新的发展,是现代刻字的一个质的飞跃。现代刻字在逐步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1年10月中国书协刻字研究会在柳州成立,中日刻字及全国刻字讲习班的举办,为中国的现代刻字打开了国门。毫无疑问,作为现代刻字这门生机勃勃的新兴艺术,是富有魅力,也最引人注目的艺术样式,从它身上,我们能够看到文学、美术、雕塑、造型等多种艺术形式的集结,感受到其内涵的审美复合的光辉。由权希军先生提出了发展“以阳刻为主的中国刻字”的构想,这一构想的论述,经过10年的初级阶段,在形式感、技法和装潢方面向日本、韩国学习了不少经验。但要超过以上国家,就不能走他国的路子,要用中国几千年文化积淀的优势,找突破口。把阳刻与阴刻的形式变为一种融合艺术,以形影不离、双脚并行,在阳与阴的结合感上丰富立体艺术形式。通过几次全国性的刻字展览,阳刻与阴刻结合在一起的作品如:《美在东方观道》、《法无二门》、《心诚》、《百年树人》等作品的阴阳搭配、笔画错落有序,这种阴阳线条的结合,为阳刻表现形式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归宿,也为阴刻的单调增加了内容与形式感,为我国现代刻字的发展提供了经验。
现代刻字
现代刻字
参考文章 书法刻字的基本技法和操作步骤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