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本、术、魂、道——篆刻创作五字真经
作者:吴贤军
篆刻创作是篆刻作者直接创造篆刻艺术作品的智力活动,是造型综合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具体体现。在创作的过程中,能够满足我们篆刻作者对于求知和创造快感的需求,也能发挥我们无限的想象与聪明才智,同时检验我们研习篆刻传统的深度、广度及应用与通变能力。在我多年的篆刻创作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宗、本、术、魂、篆刻创作五字真经,与同道分享。
吴贤军,字竹甫,1969年出生于湖南平江,2004年秋定居长沙,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艺术研究所客座教授、江西省书协书法培训中心教师、湖南省书协代表、洞庭印社副社长、长沙市书协刻字委员会主任兼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岳麓印社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擅长书法篆刻与现代刻字,兼修国画诗词,作品曾获“西泠印社·乐石吉金”国际大型篆刻选拔赛优秀奖;“生态大连”全国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优秀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九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获优秀奖(最高奖),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书印参同·当代印人篆刻篆书精品展等。出版《中国当代篆刻家—吴贤军篆刻集》、《印坛点将——吴贤军》。
第一个字“宗”。
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宗,按《说文解字》其意“尊也,祖庙也”。秦汉印乃篆刻艺术之鼻祖,印宗秦汉早有定论,前人有过很多论述,不必一一列举,只不过其内涵与外延在当下有所增加与扩充而已。深入研究学习中国篆刻史,从中领悟古人治印之道,掌握古人治印的表现语言,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在创作实践中加以合理的运用与发挥,我们的篆刻作品才会有淵源而非无源之水。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而绝非秦汉印盗版,更应是知彼知己,汲古得新,何况以刀刻石的篆刻创作方法与秦汉铸印大不相同,加之文人治印的艺术创作与古代铸印司、作坊印工的理念有别。篆刻创作以秦汉印为宗,入得秦汉方入篆刻,但又绝不可被秦汉所囿。
第二个字“本”。
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汉字的艺术有以其“义”为表达的文学艺术与以其“形”为表达的书法、篆刻、刻字艺术,需有非文字篆刻,但还是以文字篆刻为主。清人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理念已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书法性是篆刻艺术表现语言之一。本为事物的根源,篆刻是汉字的造型艺术之一,书法自然就成了篆刻创作的本,而写印稿就是书法为篆刻服务的关键与桥梁。当代篆刻常有“见刀见笔”之说,其中“见笔”就是指有书法的书写艺术感觉。篆刻创作以书法为本,篆书的研究与学习尤为重要,以古玺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金文为主,以汉印为依托的篆刻创作以学习秦篆、汉篆为主,若创作以汉急就章为依托的写意印以学习秦诏版为主。篆刻作品的边款创作五体皆全,书法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篆刻家首先是书法家。
第三个字“术”。
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术在此是方法。秦汉时期,印章铃盖于封泥之上作为凭信的用法,与我们今天印章钤盖于纸的用法类似,而钤盖出来的效果则恰恰相反。印章钤盖于封泥之上,阴文的印成了阳文,阳文的印成了阴文;印章钤盖于纸上,阴文的还是阴文,阳文的还是阳文;当代的钢印是阴阳两合而压出的阳文。篆刻源于印章,印章自有阴阳,阴阳源于太极。而篆刻创作以太极哲思为术,不仅仅是在于形式,更重要的是把太极的哲思运用到篆刻的图式与创作的理念上来。印面文字的凹凸、疏密、虚实、主次、大小、奇正、动静与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连断、燥润等一系列阴阳关系,都可用太极思维的方法来考虑与解决,从而在篆刻创作中对印面章法与文字点、线、面的阴阳关系作出艺术处理,创作出精品力作。
第四个字“魂”。
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明代印学大家朱简在《印经》中指出:“碑鼓所遗,鼎彝所识,惟金石是则。爰契以蕃,分隶代兴,惟金石是证,作渊源。”“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西泠印社办社之宗旨。在中华汉字书法发展以及研究学习中离不开金石,随着书法学与印学的形成,“金石精神”作为一种文人精神也就形成了。《说文》解释:魂,阳气也。阳气入形体主管精神,而篆刻创作以金石精神为魂方有金石气、金石味,直接的说才有古味,才有汉字文化的传统基因,才有华夏民族精神,才有中国精神。在篆刻创作中不管是写稿还是刻制,都要把金石感作为一个重要的篆刻表现语言来研究学习与应用。篆刻的冲刀法、切刀法、一刀半法、朱文的向线下刀法刻出的自然崩裂是增加金石感的有效方法之一。除刻之外,对印面点、线、面的刮、擦、划、斩、磨、敲、打等做旧、残破的方法都是增强金石味的手段,当然度的把握是成功的关键。
第五个字“道”。
篆刻创作以时代审美与个人主观意识为道。《文心雕龙》中多处谈到,作家诗人要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艺术作品是有时代性的,是带着自己的时代要求与审美及作者的思想而诞生的。篆刻作品也不例外,玺印、秦印、汉印、唐宋印、押印、明清流派印等都各自带着自己时代的特色及作者的思想。纵观中国篆刻史,每一次印章图式的改变都是一次篆刻艺术的革命,同时也是一次改朝换代的革命。自然,今天的篆刻创作就是以当下的审美要求为创作方向,而不可能按战国、汉朝或是其它历史时期的要求与审美来进行篆刻创作。我们不是古代人,但若干年以后我们也将成为古人,我们要留下什么,值得思考,硬是要玩穿越,也仅仅是仿古而已,最终走入穷途末路。人各有性、人各有志、人各有情,而是篆刻作者各自有自己的篆刻创作审美取向,各美其美,因此篆刻创作离不开作者个人主观意识。
宗、本、术、魂、道戏称篆刻创作五字真经,五字各有其内含,相互之间又关系甚密,绝不可以孤立地理解。不同修为层次的篆刻作者对篆刻创作有不同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总之篆刻创作贵有淵源、贵有时代感、贵有新意、贵有思想。
乙未嘉平,吴贤军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