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追求自然率真是一种美,大自然的残缺,也存在自然率真之美。历代碑碣刻石,经过长期的风化雨蚀,宇口出现了自然残蚀,碑面斑驳,“石花”残蚀部分书法线条。这种残破如果不伤其主要部分,不破坏字体的主要形质,仅是一定程度内的残缺,则使碑碣有一种特殊的欣赏效果,它使书法的神采、情态、韵律、虚实、疏密、轻重、粗细、厚薄、方圆发生了富于情趣的变化。残缺使得明确清晰、光洁直露的书法线条变得有些含混,似断若连,若隐若现。那种美丽、细巧、工致、圆转流动的点画,显得含蓄、苍古、朴拙自然,“残”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感染力。它引起欣赏者的美感,有以下两个因素:
一是具有自然率真之美。刻字对书法的“再创造”,由原作意象变成立体的实象。在镌刻中,点画常常有峻利圭角、斧凿之痕,但经较长时间的自然驳蚀,雕琢的刻石平面,逐渐变成了类似自然之石的肌理,人工雕饰之形遗去,自然清真,犷率深远的意境即出。如果有人将碑拓的残缺部分,用墨勾填,书法的神采即失,这是不可取的做法。由此也证实了残缺的存在意义。古代一些碑碣刻石别具天然之妙,其中包含了残缺的因素。大自然的加工,增添了斑斓的石花,强化了书法线条的变化,使人感到点画中有“屋漏痕”,“显得含蓄、蕴藉,避免露筋突骨的流弊,而臻于刚柔相济的境界”。恰到好处的自然残蚀,显示丁物质本来的素朴之美,给人以任情、率真的审美情感。
其二具有含蓄之意境。一定程度的残蚀,使精雕细刻的点画增加模糊感,眉目朦胧,线条也就活了起来。这种自然残缺的模糊性,不会影响欣赏情趣,适当残缺造成了含混的悬念,线条富于变化,进一步调动欣赏者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并甘心情愿地接受残剥部分深沉地品味残缺的可贵之处。欣赏者在若隐若现、扑朔迷离中玩味、联想,有意无意地补充和再创造新的线条形象。老子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妙在含蓄无垠,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色彩构成,可以根据作品文字内容需要而施以某种相应色系,如“大海”这一文字内容可用蓝色系来表达,使人联想到广阔无垠、海天一色的画面感。我刻的“旭日东升”作品,则用了蓝色系作为海天一色、波涛景象作为联想;“东升”的太阳“日”字,则在暗红色的朝霞映衬中显出快要放亮的、柔和的金黄色来。色彩的渐变美是绘画手法中常用的,适当的处理运用到现代刻字艺术作品中,自然也彰显其画面感,增强可看性以及视觉冲击力。
平面构成,是要显示疏密对比关系,密处当密,疏处当疏,使原先规整的篆书字体进行结构重组、夸张变形,甚至借用偏旁部首,使人产生浪漫想象。
立体构成,在运用上则可将字与字按需要可以叠加,或字的本身笔画的叠加、参差,如此也扩大了读者更大的空间想象的美感,以及触发其再创造的愉悦思维。
美好想象是产生美好心境的种子,而这种子一旦在其心田播下,那么艺术家传播美的目的算是实现了。现代刻字是运用了诸多艺术种类的艺术方法,汇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多样艺术门类统合,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多样统一奠定了现代刻字艺术语言的丰富性。现代刻字艺术具有画面感、色彩感,刀刻印痕的刀味感,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感,甚至可以透过刀法见笔法的耐人寻味感,和抽象美感中的字形结构之大小夸张感,叠加参差、浪漫变形的美感,更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读者与作者的作品直接对话,从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角度来说,艺术家创造的一件艺术作品,有读者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作品,现代刻字艺术,可谓当代艺术之花
现代刻字艺术:解读的空间无限
古人以黑和白来让读者感想自己心目中的五彩世界,所谓“墨分五彩”,但这不能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以及受众面。
传统刻字无法满足需要
现代刻字艺术是当代艺术之花,现代刻字艺术是以书法为主体,融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相近艺术总类于一体,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同于古代石碑刻字、钟鼎、礼器及石鼓上的刻字,也区别于印章篆刻,是一种新型视觉艺术样式。
现代刻字艺术已不再是传统刻字艺术形式的重复,而是全新的重构。传统刻字是平面的布白,以静默纯净体现美,以刀代笔表达书法的美,而篆刻在精制的石材上刻印,其刀味通过印泥色的呈现是美的。印泥色通常是耀眼的、令人愉悦的红色,印石亦可把玩。艺术作品有如此亲和力实属可贵,但这种传统艺术已被世人所普遍认知熟悉,已不能满足当代人新奇审美的心理需求。
传统书法是黑墨和白纸构成纯净的艺术作品,书家以丰富而高超的笔墨技法,使读者能在书法作品的墨线中找到书写的意味及其感染力。古人以黑和白来让读者感想自己心目中的五彩世界,所谓“墨分五彩”,但这不能满足当代人审美需求以及受众面。
现代刻字艺术是以崭新的样式呈现给观者的。它的材质是木板,在设计创作过程中,也要显示木板纹理的美。利用天然肌理美与作品内容美有机结合产生奇效,使之更趋完善,也使它的观赏者可以在作品前有余地想象,甚至它能吸引观赏者情不自禁地想要触摸该作品的视觉美感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是在视觉欣赏和触摸的把玩中流传至今,现代刻字艺术承续传统艺术信息,从而融入时代审美信息,发展空间还很广阔。
在具体创作中,如以汉字中“诚信”作为创作内容可以言字偏旁作为二字借用,能使观者产生有趣想象,其实这也可引发读者和作品直接交流的对话形式。作品生动构图的形式可以直接冲击或震撼更多受众的视觉,因为它具有画面感,及在大胆变形的汉字书法艺术线条上加上适当的色彩,来统合作品整体美的和谐效果,同时也凸显主题的作用。
现代刻字是当代艺术之花
可以说现代刻字艺术是个综合性艺术的反映。它以书法为母体,集传统刻字、篆刻、绘画、版画等于一件作品中,信息量大,创作过程较其它艺术门类更为复杂。它需要相关艺术种类的支撑,同时还涉及到设计构成艺术,融合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于一体。
色彩构成,可以根据作品文字内容需要而施以某种相应色系,如“大海”这一文字内容可用蓝色系来表达,使人联想到广阔无垠、海天一色的画面感。我刻的“旭日东升”作品,则用了蓝色系作为海天一色、波涛景象作为联想;“东升”的太阳“日”字,则在暗红色的朝霞映衬中显出快要放亮的、柔和的金黄色来。色彩的渐变美是绘画手法中常用的,适当的处理运用到现代刻字艺术作品中,自然也彰显其画面感,增强可看性以及视觉冲击力。
平面构成,是要显示疏密对比关系,密处当密,疏处当疏,使原先规整的篆书字体进行结构重组、夸张变形,甚至借用偏旁部首,使人产生浪漫想象。
立体构成,在运用上则可将字与字按需要可以叠加,或字的本身笔画的叠加、参差,如此也扩大了读者更大的空间想象的美感,以及触发其再创造的愉悦思维。
美好想象是产生美好心境的种子,而这种子一旦在其心田播下,那么艺术家传播美的目的算是实现了。现代刻字是运用了诸多艺术种类的艺术方法,汇成了它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多样艺术门类统合,在其艺术作品中的多样统一奠定了现代刻字艺术语言的丰富性。现代刻字艺术具有画面感、色彩感,刀刻印痕的刀味感,给人以健康向上的力量感,甚至可以透过刀法见笔法的耐人寻味感,和抽象美感中的字形结构之大小夸张感,叠加参差、浪漫变形的美感,更加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读者与作者的作品直接对话,从形成完整的艺术作品角度来说,艺术家创造的一件艺术作品,有读者才是真正意义上完整的艺术作品,现代刻字艺术,可谓当代艺术之花。
现代刻字艺术的空间是可持续的,因为它留给了读者无限的解读空间,这就是我从事现代刻字艺术创作的理由。
现代刻字刀法溯源
刻字艺术在我国艺术史上源远流长。远在八千六百多年前,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就存在龟甲、石器上的刻画符号,之后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摩崖、瓦当、碑刻、汉画像石等又使刻字在不同材质上得以发展,刻字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独立成为一种艺术门类。而今天的现代刻字艺术,从色彩、刀法、字法上都是对古代刻字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正因为它从传统刻字中汲取养料,才能在艺术之林中大放异彩,具有生命力。
现代刻字艺术是以木质板材为主要材质,使用刻刀进行加工,以书法为本体,运用木材的肌理和刀法表现书法的线条。在完成“刻字”的步骤之后,还要依据刻字作品的主题和其书法本身,对刻字作品进行上色。
纵观历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的获奖和入展作品,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刻字艺术的成长。如果要分析现代刻字的表现语言,我们可以以王志安的刻字作品《历史遗迹》为例:这件作品从字法上,精确地再现了《张迁碑》等古代法帖,并用隶书书写主题“历史遗迹”四字,苍茫、浑穆、大气。以不同的刀具和刀法体现了线条的书写感。布局上采用了立体分层,平面阴刻和减地阳刻相结合,层次分明。各个层面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刀法表达了各异的质感,从而使作品更加生动。
现代刻字艺术中的刀法一方面从印章、瓦当、碑刻、汉画像石、摩崖中来,另一方面又集所有刊刻表现语言之大成,将各种元素成功糅合在一起,使现代刻字从传统中来,又区别于传统刻字。
从大的方面讲,不外有阴刻与阳刻两种。另外,现代刻字注重处理底子和字的肌理,这也是现代刻字刀法的一个重要组成。所以,本文从阴刻刀法、阳刻刀法、底子和字面肌理的处理三个方面找寻现代刻字刀法在古代传统刻字艺术中的存在。
一、阴刻刀法溯源
阴刻,是用刻刀在平面上向下刻出的低于平面表面凹下去的形状。阴刻在刀法上又分为单刀阴刻和双刀阴刻两种。阴刻是我国古代刻印、刻碑文、刻摩崖等时所使用的主要手法。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上出现用于记事的刻划符号。之后,甲骨刻辞与青铜器铭文相继出现。可以说,刻字艺术是伴随着文字一起产生的。刻字在文字产生早期主要用于记事,在形式上也选择较为简单的单刀阴刻,如殷商武丁早期征讨卜辞。在秦汉时期,单刀阴刻的形式也被广泛应用。山东曲阜境内的西汉时期的九龙山王陵塞石题刻、《五凤刻石》、《莱子侯刻石》等刻石的刀法都属于单刀阴刻。
随着书体形态的演变,用笔的丰富性促使刊刻技法的提高。魏碑、四山摩崖等虽然也是阴刻,但是明显不是单刀阴刻。
阴刻在现代刻字中运用广泛,在第一届全国刻字艺术展的参展作品中,大多数作者思维受到传统刻碑刻匾局限,单纯的阴刻作品较多。在以后几届的全国刻字展中,现代刻字和主题性刻字的思维觉醒,阴刻趋向于阳刻相融合,成为表现现代刻字作品层次的一种手段,如吕如雄的刻字作品《不二法门》。与僧安道一所书的摩崖巨刻“大空王佛”(参考图5的“大空王佛”摩崖石刻复制品)就有颇多契合之处。《不二法门》与“大空王佛”在刀法上都使用平地阴刻。在“大空王佛”中,“大”字的捺笔与其横画和撇画叠压,“王”中间一竖与其他三横叠压。这种刀法使摩崖“大空王佛”更生动,视觉上更加立体。吕如雄的刻字作品《不二法门》,“不”“二”“法”三字纵向穿插,“门”字右侧与“不”“二”“法”三字横向叠压,与“大空王佛”的异曲同工之妙,层次丰富而不杂乱。
二、阳刻刀法溯源
(一)阳刻基本刀法在传统刻字艺术和现代刻字艺术中的应用
阳刻在传统雕刻中被称为“减地起阳”,即把画笔留下,笔画以外的地方刻去,形成立体线条,即“阳文”。
随着时间的推移,刻字手法也逐渐丰富,并越来越具有装饰性。在一些碑刻中,出现碑额内容为阳刻,正文为阴刻的形式,如北齐天宝九年的《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碑。或者碑额与正文皆为阴刻,但在碑额处雕刻佛龛,双龙等图形,如《北齐天宝五年造像题记》。
另外,在汉画像石当中,阳刻与阴刻的结合与现代刻字的表现手法更加相似。一些汉画像石,并不是单一的阳刻或阴刻,或者单纯的把阳刻与阴刻放在一起,而是在同一空间内将阴刻与阳刻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二维空间演变为三维空间,呈现多层次的美感
由于现代刻字运用木质板材,所以它在表现阴刻与阳刻相融合的技法上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人们可以运用立体分层的手法来表现刻字作品的主题,例如王志安的刻字作品《历史遗迹》,用四个层次表现“历史遗迹”这一主题,并用隶书“历史遗迹”四字将四个块面贯穿,突出其整体性。
(二)阳刻刀法中穿插与叠压刀法在古代刻字艺术和现代刻字艺术中的应用
穿插与叠压是存在于阳刻基础上的一种刻字技法。通过阳文的笔画与笔画、字与字之间巧妙的穿插与叠压以增强整件作品的立体感。
穿插,即在单字的笔画交接处,将其中一笔的交接处两侧用平口刀铲出相向的斜坡,视觉上造成其中一个笔画从另一个笔画穿过的效果。
叠压,一是指单字中由于笔画穿插而造成的笔画叠压效果,二是指在刻字作品中借用不同的层次和颜色将不同的字叠压起来,或者借助不同字中相同的部首或笔画将字叠压起来,再用颜色和层次加以区分。
位于山东东平县洪顶山的北朝摩崖石刻佛名“大空王佛”,高达十五米,其中仅“佛”字就高4.8米。“佛”字的偏旁“亻”,运用笔画之间的断连使竖画的上部与撇画相叠压。“佛”字的右半部的两个竖画与每一笔横画都相穿插。在如此巨型摩崖石刻中运用穿插与叠压的手法,使其雄伟壮观而又不失灵动。
出土于燕下都遗址(位于今河北易县县城东南约2.5公里处)的燕国双龙饕餮纹瓦当,是我国古代运用穿插和叠压的杰出代表。燕瓦当的最大特色,在于其构图不是单一平面的,而是立体分层的,其分层的方法是穿插和叠压,(最多可分出三层),图案神秘肃穆,庄严饱满,华美而流畅。双龙背向饕餮纹瓦当,当面下部正中是饕餮纹饰,而双龙头在当面上部中心倒垂,并左右相背回首,双龙前爪位于当面上弧沿中间,龙身则沿圆弧边沿分别向两下角蟠屈,从饕餮双角下穿入(即隐于饕餮双角下)后又穿出形成饕餮的两外眼眶。并再次被饕餮巨口叠压龙尾和后爪蟠于瓦当两下角。该瓦当运用穿插和叠压相结合,将当面立体分层,使整个构图既独立又统一。
在上文提到过的北齐天宝九年的《崔氏宗门宝塔之颂》碑,该碑右侧碑额为大字阳刻,其中已经有单字之间笔画的叠压和单字与边框的叠压,例如其中的“颂”字右边部首“页”字每一笔都有叠压,“塔”字与其边框叠压。这些叠压使整个碑额部分整饬中不失灵动。
在新莽时期的汉画像石白虎图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穿插与叠压的完美结合。这张白虎图,满饰连璧纹,虎与十字穿璧纹形成了两个层次,从整体上讲,穿璧纹与虎身形成了穿插和叠压的关系。同时,在以圆形玉璧为中心的穿璧纹本身也存在穿插。
在现代刻字作品中,穿插和叠压经常同时使用,这种手法使现代刻字艺术区别于传统篆刻艺术。传统刻字,无论是朱文还是白文,只可能有两个层次。而现代刻字作品,由于运用了穿插和叠压,从作品整体到单字都形成了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给人以视觉上的提升。例如,王步强在第五届全国刻字艺术展获奖作品《天工开物》中,每个字的点画都出现穿插,“物”字偏旁的“”叠压下面的部首,“工”字和“物”字叠压。
三、底子和字面肌理处理方法溯源
现代刻字中底子和字面肌理的处理手法非常多样,可以是完全镜面的,也可以是有纹路的。而有纹路的又分规则花纹和不规则花纹两种。规则花纹多用V型口刀或U型口刀按顺序平铲而出,如吕如雄的刻字作品《矛盾》,给人以平稳、肃穆的视觉感受。不规则花纹则多用平口刀凿出不规则纹理,如王步强的刻字作品《天工开物》,运用刀痕和颜色表现出岩石的坚硬质感,与主题“天工开物”相呼应。
相似的手法我们在汉画像石中也可以看到。汉画像石中,有时为了突出画面本身,底子完全没有纹路,但在画面周围加入一些纹饰,整个构图并不显单调。有些则在底子上使用一些排列规整的花纹。山东嘉祥武氏祠汉画博物馆藏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采用平口刀铲出粗犷、峻朗、率性的刀痕,使图案的精工与底子的粗放形成强烈对比,画面更加生动。
汉画像石中对底子的处理方法,在现代刻字中有时也直接运用到笔画表面。如陈洪的刻字作品《积善修德》。通过刀痕和色彩使笔画更加立体,书写感更加突出。
四、结语
现代刻字无论从形制还是表现语言上讲,都是与传统刻字、刻画艺术分不开的。我们所看到的现代刻字,与其说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型,不如说它是我国传统刻字、刻画艺术走向审美自觉的一种表现。所以,探讨现代刻字艺术的刀法与汉画、瓦当、碑刻等刀法的契合点,让我们更加容易在现代刻字创作中找到定位,是现代刻字艺术传承和发扬传统,而非标新立异。
创作流程
1、确立创作主题;
(立意深刻、内容积极、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
2、确定创作内容及文字;
(以文字或辅以简单的图形为内容主题,文字书写以大篆体为主,也可根据内容创作出自己的设计写法及其他字体)
3、确定设计形式及风格;
(画面设计形式及风格要配合内容的表达,做到设计风格和内容相结合)
4、画出设计草稿;
(如有条件也可使用电脑软件模拟出写实蓝图)
5、书法创作;
(根据设计稿书写文字内容)
6、文字上板;
(根据设计稿将书写好的文字用复写纸描摹上板,在描摹过程中完善书写效果并直接用曲折的硬直线把书写效果描摹改造为刀刻效果,如有飞白效果也不要忽略)
7、刻板;
(用刻刀直刃的一面对着保留的笔画部分或保留的底面积来刻凿,以保证保留面侧立面的垂直,并在保留笔画或底的外沿预留出一定宽度,以便后期修正)
8、 收尾工作;
(在完成了基础刻凿后,无论阴阳的文字都已经达到了自己想要的深度,此时我们要进行收尾工作,一般会做笔画与笔画的叠加效果,即分出每个书写笔画的上下层次,并将过于完整的笔画有计划的做出一些局部残破效果,以便模拟出古拙、粗矿的金石味和厚重的沧桑感)
9、着色;
(一般先将完成后的木板浸湿,用较稀释的重色丙烯颜料布涂底色,注意涂满所有细微的笔划间隙和作品四边,待底色干燥后,如觉底色不够厚重、发飘或发灰,可以再次布涂,但不要涂的太厚,以免破坏了作品本质的材料机理,底色干燥并满意后,开始根据自己的创作草稿将阳刻部分适度提亮,或根据自己的创作风格涂染其他颜色,注意此环节一般将丙烯色干调,不要加水,保证板刷蘸取颜料时量少,干扫在画面上,这样出来的颜色效果即通透又能保持原木料的细节肌理变化)
创作原则
1、对比的原则;(粗细对比、大小对比、疏密对比等)
2、处理好空间疏朗与布白效果;
3、书法创作高度:作者必须有自己独立的书法创作高度,对古文字有较好的理解,避免错误的写法和使用错误的文字;
4、创作内容与设计形式相贴合;
创作禁忌
1、忌画面拥堵;
2、忌过于均衡无错落变化;
3、忌笔画瘫软无力;
4、忌笔画叠加错误;
5、忌内容过于流俗或过于晦涩难懂;
6、忌颜色过于饱和、艳丽;
木刻的基本技法和步骤
木材刻字技法主要有阴刻、阳刻、阴阳兼刻三种。镂雕、圆雕等是以上三种技法的变化。木板上运刀刻字,是将书法的点、线、面塑造成立体形象,最基本的是刻点的立体,由点的体积延加便成为线或块面的立体。用刀如用笔,木材最能表现“书刻”或“刻字”,书法是刻技之源。“奏刀之先,意征落墨”。不明字法,不得刻法;明书法之理,方取刻艺之妙。基于这种前提,一切复杂的技法,都是为塑造立体书法目的服务,论刀则大可不必繁复。简而言之,用刀主要有“凿法”和“刻法”两种。
(一)凿的方法
凿刀是中国远古时代就用作凿刻的工具,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与刻刀有一定的区别。凿刀的使用为:左手执刀,右手持槌(木槌或槌棒),敲击刀柄,以暴发力,促使凿刀楔入木板进行雕刻。凿法适用于阳刻的大面积铲地,阴刻的粗线条的挖底,硬木材的深刻等技法。雕凿的步骤大体有凿边、凿粗型、精凿、修整。
1.凿边:用稍小的凿子沿笔画边缘,开切出一条线沟。阳刻的切边,凿刀向外稍离线缘,刀头向外方向进刀;阴刻的凿边,凿刀要向内稍离线缘,刀刃向内即点画中心进刀。切边开线沟要准确,防止线条边缘木纹崩裂。
2。凿粗型:用稍宽的平凿或圆凿刀(凿子楔角度20一30,大刀阔斧地凿切大面积的木屑。进刀要斜切顺纹,不得逆凿木纹,更不能用凿子逆挑木纹,否则会导致顺纹翘裂。
3.精凿:用锋利的凿刀(楔角小于20),或圆口刀,准确地凿切点画边缘。精细凿切线条横竖交叉处的底脚,笔画重心线,按作品的章法、字法、笔法、统调线条的厚度。
4.修整:再次对用笔的字势、方圆、粗细、轻重、飞白等协调修整,铲除残留木屑、木毛、斑痕,用砂纸或钢玉砂布作最后打磨,光洁处理。雕凿的线条要流畅而雄健,方圆转折灵动,与书
迹不爽毫,章法、字法、刀法,灿然俱在。
(二)刻的方法和步骤
汉许慎《说文•刀部》曰:“刻,镂也”。《说文•金部》:“镂,刚铁可以刻镂”。《尔雅•释器》说:“金谓之镂,木谓之刻”。段玉裁注:“统言之刻则亦镂”。这些论述指出刻法最适合于木材,刻法与凿法有区别。其执刀之法,右手握刀(正反手执刀均可),全身之力,由臂、腕、指传递于刀刃,左手作辅助刀头运动,与用笔书写类似,执笔有中锋、侧锋,用刀也有正锋、侧锋。此法运转自如,能充分表现笔趣风格。刻法适用于木材硬度适中、字形稍小的线条,刻精细作品更见所长。根据刻刀在木材上的运动情况,主要有四种进刀法。
1.冲刻法:刻刀依靠右手的促动冲力,左手拇指辅助刀头运转,刀刃向木板内推进契削,这
种用刀称之为冲刻。运刀灵活流畅,但不熟炼者易失刀,冲刻法受木材抗剪力、韧性的阻抗,一
般刻不太深。
2.切刻法:五指拳握刻刀,用暴发力直切木板,切削深度较大,但各刀之间有切痕,有不连贯点出现。
3.冲切法:将上述两法兼而用之,冲切配合运动,纯熟之至,必得用刀之真谛。
4.运刀的变法:
挑刀法:右手反握刻刀(用三棱刀或斜口刀或尖形刀),在木板上由内向外挑刻于刻飞白或极细的笔画。
旋切法:用圆口刀,作小弧形旋转摆动冲切,旋切适用高硬度木材的切刻。
铲刀法:铲刀(刀刃宽而锋利)用作清地(或清底)。常用的有乎口铲刀,并装上长柄,借助右胸上部顶力,平铲大面积效果最佳。
刮刀法:刮刀的刀头向内弯曲,右手正握刀,左手辅刀头,向刻者方向回拉切、清底,刮沟很
省力。
执刀之法无定法,上述凿刻方法,向初刻者提供的一般规律,熟知刻技者,只要会其意,而变化于手。如阴刻线条,则可以不必先凿边,有的可以从点画中心,向边缘镌刻,也是可行的。姚
士慎说得好:“镌法亦变化多端,不主常故。”以求自然运刀为上,“刀法元妙,然胸中先有书法,乃能迎刃而解也。”
木材经过挑选、锯切、刨光、造型加工后,成为刻字材料。
用粗砂纸打磨后,刮油灰处理。
用细砂和水砂纸精磨加工,并涂一层薄光漆。
书法作品粘贴在加工后的木板上。
执笔法握刀书刻技法。
反握刀书刻技法
涂漆加工
作品上色,最后喷涂清漆,保护木质和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