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摩崖石刻”
  • 石艺张
  • | 2013-08-15
  • | 阅读
  • A|A

摩崖石刻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个类别,所谓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记事的石刻,因此,摩崖石刻是专指文字石刻。据冯云鹏《金石索》曰:「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我们是一家从事专业刻字、刻石、工艺品加工制作的个体公司。成立于1990年,目前发展的主要业务是书法刻字和牌匾制作,制作方法是纯手工在石头上使用特制钎子和锤子工具,用传统手艺纯手工的一锤一锤敲击石料,在石材上体现出书法的韵味和书法的力度。

其中我们为十堰市武当山悬崖峭壁刻字作品和其它景区刻字作品较多,郧西七夕广场和天河摩崖石刻刻字作品工程比较浩大。

这是我们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景区南岩索道对面悬崖峭壁上的摩崖刻字《第一山》,拍摄的现场刻字照片。字迹是中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写。“米芾是北宋鼎鼎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八面出锋;他也是玩石大家,他对石头“瘦、透、漏、皱”的审美论影响至今,“米芾拜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三个字的实际尺寸有70米的高度,位于是武当山金顶主峰之山脚。刻字工程在没有破坏周围植被情况下,架设高空钢索,运送脚手架,大约用钢管30吨左右。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 属大巴山东段。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西界堵河,东界南河,北界汉江,南界军店河、马南河,南倚苍茫千里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北临碧波万顷的丹江口水库。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它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道教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明朝达到鼎盛。永乐皇帝“北建故宫,南修武当”,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武当道场,被称为“皇室家庙”。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武当武术成为中华武术一大流派。

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其古建筑群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2009年,武当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道教第一山。

武当山摩崖石刻第一山

搭架子在一个星期左右,拆除安全架也要用一个星期时间。整个工程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来完成。

武当山摩崖石刻第一山

整个石壁的高度达1000米。

武当山摩崖石刻第一山

“第一山”完成  还有我们为武当山其它景区刻字的作品也有很多。由于石壁不能像碑石那样进行精细,字体为篆、隶、楷、草、行等,大小、长度、广狭参差错落。

摩崖有些是经过书丹的,但也有不少是直接奏刀凿刻,故其书风多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一种阳刚之美。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


武当山摩崖石刻第一山

武当山建筑群的兴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扩展外交的同时,对内大力推崇道教,灌输“皇权神授”思想,以巩固其内部统治,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思想信仰等意义。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的主要遗产有太和拱、南岩宫、紫云宫、复真观和“治世玄岳”石坊等。
此外,在全山各宫观中还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干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郧西县天河位于十堰市西北部,鄂陕交界,鄂西北边塞顶点,南临汉江,北依秦岭,西南接川陕边境的大巴山脉,因西邻郧县而得名。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史称“依山带江。”地处鄂西北山地,属秦岭东段。除东部天河沿岸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盆地外,大部分海拔在700~1200米,西北部的湖北大梁(金盆梁),海拔1832米,为县境最高峰。汉江流经南部边境,有天河、金钱河、仙河等支流自北向南注入。
“牛郎织女”神话来自郧西,湖北省郧西县中部,有一条由北朝南流向的蜿蜒河流,叫天河。

这是我们去年在郧西旅游景区天河广场完成的悬崖刻字作品,整个工程规模大,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是一个地形图式。因整个面积较大,整个拍摄的话拍摄会不清晰,所以使用截图方式拍摄,天河整个摩崖石刻面积40米,刻字的时候人都是悬在半空中,身上还要系一根绳子,坡度太堵,需要有架子固定在石头上,才方便施工。每到移动的时候,架子就要转移,难度相当大。
郧西天河
中国郧西(天河)七夕文化      千百年来,“牛郎织女”爱情神话传说代代相传,妇孺皆知。那么,这一感天动地的人神爱情传说起源于何处,却一直是一个难解之谜。      最早记载“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这个美丽传说是《诗经.小雅.大东》:“维有天汉,监亦有光。跋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此为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是最早将织女、牵牛二星放在一起的记载,但这里只有简单的譬喻,没有故事。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已臻成熟。那么,“牛郎织女”的起源地可能在哪里呢?目前有山东说、山西说、河南说、陕西说、河北说、湖北说等11地。但随着2008年国务院将山东沂源县与山西和顺县申报的“牛郎织女传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按理说应尘埃落定,但由于牛郎织女爱情故事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有遍及神州的民俗基础,全国各地不时提出新的观点来印证,以至于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湖北既提出襄樊说和老河口说,郧西说也因运而生,并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这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和七夕文化在郧西有着诸多自然和历史的印证可知。
在天河上游的天河电站北面10余公里,有两座隔天河相望的高山,当地人称“牛郎山”和“织女山”。相传,当年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追赶织女时,被王母娘娘划道天河相隔,牛郎与织女便隔河相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山峰立在了天河的两岸。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