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景区南岩索道对面悬崖峭壁上的摩崖刻字《第一山》,拍摄的现场刻字照片。字迹是中国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手写。“米芾是北宋鼎鼎有名的大书法家,他的字八面出锋;他也是玩石大家,他对石头“瘦、透、漏、皱”的审美论影响至今,“米芾拜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三个字的实际尺寸有70米的高度,位于是武当山金顶主峰之山脚。刻字工程在没有破坏周围植被情况下,架设高空钢索,运送脚手架,大约用钢管30吨左右。
关于米芾为武当山题写《第一山》书法的典故:
《宋史·米芾传》记:“冠服効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米芾的人品和行为,多有争论。”他与蔡襄,黄庭坚,苏轼一起并称宋代书法四大家。在武当山,泰山,嵩山,庐山,终南山,杭州吴山,四川鹤鸣山,江苏南通狼山都有米芾的“第一山”题字。这是咱们武当山的“第一山”。人们夸“第一山”写的好:美女挽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游龙戏凤一最好,仙人打坐稳如山。 米芾第一山,天下万万千
米芾居北宋四大书法家“米黄苏蔡”之首,为人癫狂豪爽。许多名山大川均以能拥有“米颠”的法书“第一山”为无上荣光。
米芾癫狂
众人欣赏
米芾(音福),虽祖籍为太原老西儿,但其父搬至湖北,他出生在襄阳,应该算是半只九头鸟。米家祖上均为武将,太祖父米信是北宋开国勋臣,侍奉北宋初年的兄弟俩皇帝,在《宋史》中有传记。而“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怕手下的将军们再扶出另一位皇帝,就“杯酒释兵权”,改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武将地位一落千丈。米家老祖希望后人弃武从文,米芾就成为老米家成功转型的功臣,还是位历经五朝的不倒翁。《宋史》对米芾的艺术评价很高,称他“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襄阳米南宫,遇石便称兄”。米芾的名号很多,“米襄阳”是指他的出生地,“米南宫”是指他的礼部员外郎官职,但最有名则是“米颠”,也就是癫狂之意。史称,米芾喜欢穿着奇装异服,其实就是唐人的衣冠,招摇过市。米芾最喜欢搜集奇石名砚,每当见到珍稀的石头,都会高兴地向石头行礼,称兄道弟。其实也没有错,地球上的石头,哪块没有亿万年历史。
米芾之狂气在《宋史》中记载得十分传神。宋徽宗赵佶初次招米芾入宫,请他先在御用屏风上书写《周官》某篇。米芾奋笔疾书,完成后掷笔在地上,并大咧咧地声称:洗去二王所写的烂字,才能照耀大宋皇帝万年。要知道,艺术皇帝赵佶可是王羲之、王献之的天字第一号铁粉,狂士老米虽比皇帝小赵大卅一岁,但也不该随意消遣二王。听到老米的狂言后,悄悄站在屏风后面的小赵竟不由自主地走了出来,仔细欣赏他的书法。其实米芾得以在高手如林的北宋书法界称雄,得益于他扎扎实实的功底,从二王到颜柳,他都曾经一丝不苟地临摹和揣摩,尽得前辈精华。
米芾、黄庭坚、苏轼、蔡襄被尊为“宋四大书家”,而“米黄苏蔡”中的蔡,原为奸臣蔡京,后来因人废字,换成了蔡襄。宋人葛立方在《韵语阳秋》书中评论道:“本朝书,米元章、蔡君谟为冠……余子莫及。”由此可见米芾在北宋书法界已执牛耳。当时书坛公认,“(米芾)其体势俊迈,为苏、黄、蔡三家所不及。”米芾曾自称,他的书法其实是在于“刷”字,而刷的乐趣就是要“运笔迅劲”的快感。相比而言,苏轼“画”字,黄庭坚“描”字,蔡襄“勒”字,都没有米芾的大笔一刷来得酣畅淋漓。
第一山碑
遍布南北
中国享有“第一山”之名的大山不下廿座,其中立有米芾“第一山”石刻者有十余座:山东泰山、河南嵩山、江西庐山、湖北武当山、四川峨眉山、陕西终南山、浙江杭州吴山、江苏盱眙南山、江苏南通狼山、四川富顺钟秀山……
“第一山”三字是米芾的榜书杰作,千年来为世人所称赞,但屡遭翻刻。各地的“第一山”都有自己的证据,大家都在争抢米芾的知识产权,纷纷说自己真而别处伪。各地“第一山”碑石的共同点,就是将三个字放大,删去题诗,仅留米芾名款。
“第”字运笔极其流畅,一气呵成。远观,米芾豪迈的笔意在此尽显癫狂之态。细看,字体结构十分严谨、笔画间架极为得当、疏密配合恰到好处;“一”字则壮硕遒劲,多处露有飞白。米芾定是饱蘸浓墨,以快笔“刷”字而成。单单一横就变化万千,极显其笔下功力。三字中,笔画最多和最少的两字排在一起,但“一”字并不因笔画少而显得单薄;粗犷的“山”字稳重坚实,牢牢托起其上二字。
四川富顺是中国井盐的发源地,富顺英烈刘光第与谭嗣同等并称为“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六君子”先后在菜市口就义。刘光第拒绝跪下受刑,他的头颅落地而身躯“挺立不化”,围观民众无不惊心动魄,当场点起香蜡烧起纸钱为他招魂。富顺钟秀山最为刘壮士喜爱,山上也有“第一山”碑。清人陈祥裔在《蜀都碎事》写道:“富顺县治后山上文昌宫,有米元章题第一山三字,字大如轮,遒媚可爱。”据说,峨眉山的“第一山”碑就是依照富顺碑的拓片翻刻而成,而富顺碑是否也从别处翻刻而来,就无从知晓了。
“江苏第一山”原名南山,在江苏盱眙。宋绍圣四年(1097),米芾到涟水出任知县时,乘船从洛阳南下,经过洪泽湖畔淮河边的盱眙,九峰连绵的南山是他南下后所见到的第一座山。山虽不高,但他登临后仍诗兴大发,吟出《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横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当地僧人顺势奉上纸笔,米芾挥毫录下了苍劲飘逸的诗篇。诗中的“第一山”三字被放大而摹刻到石碑上。这桩雅事,从北宋地方志和此后的文人笔记文学中均有详细记述。遗憾的是,原刻诗碑早毁。
盱眙南山现存碑刻,实为清乾隆帝命盱眙县令按照福州的第一山碑摹写翻刻而成,据说与宋原刻碑大不相同。宋刻米芾题写的东南第一山的字径约有六七寸,而且《第一山怀古》七绝在旁边。现“第一山”虽存,但题诗已不见。若原碑尚存,估计无山敢与其争。南山现为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
朝阳洞秀 抗日军兴
武当山云雾缭绕层峦叠嶂,有秀丽的自然景观。七十二峰雄奇峻秀、三十六岩峭壁陡立、二十四涧飞瀑湍流、十一洞云蒸霞蔚、十石玄妙疏朗、十池平静如镜、九泉清冽甘甜、九井寒气逼人、九台清幽奇特、三潭深不见底。元人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由于地质构造变动,武当群峰均略有倾斜,朝向主峰方向拱卫环绕,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顶”的众星拱月、万山来朝之势。明代徐霞客留下“气吞秦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的诗句。武当自然也有许多关于“第一山”的诗词和传说,
酷爱奇石的米芾生在湖北,据说他身临鬼斧神工般的武当仙山幻境时颇有感触,便在山上朝阳洞前挥毫疾书,留下灵动鲜活的“第一山”三字。其动静结合的创作灵感来自三处:赏朝山美妇发髻盘起的秀美仪态,观山溪中水蛇款款游动的自在形态,见月下老道不动如山的静定姿态。百姓打油诗赞道:“美人绾髻不用簪,第字好像青丝盘。游龙戏水一最好,仙人打坐写成山。”
许多翻刻摹写的“第一山”,笔意和气场就弱得很。譬如,庐山变竖为横的黑漆匾额上,“第”字竹字头的连笔勾勒,被描得好似男人冠帽一般,全无“美人绾髻”的秀雅之气。最后一撇则更是败笔,短而无力,使整个“第”的间架结构出了问题,好像要向右边倒下去。古碑和拓片上,第字的末撇均为长撇,这是米芾挥刷运笔的风格。而支持庐山为第一山的江西人则辩说,武当“第一山”碑是雍正二年(1724)由武举人李柏龄延请工匠翻刻的,先在朝阳洞旁,后迁至玉真宫。
朝阳洞的另一批武人,也在两百多年后为武当留下了传奇。李宗仁在台儿庄大捷次年,登临武当,勒石刻铭,并振臂高呼“振军经武”。“振军经武”典故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子姑整军而经武乎!”
在“保卫大武汉”失败后,日寇溯江而上攻陷了武当山下的军事重镇老河口。在均州的黄埔军校第八分校的学员兵们奋起抵抗,阻日寇于汉江边,进而确保鄂西北和陕南的安全。当年,驻守武当山抗日将士的军粮有玉米面做成的“黄金塔”,这形似窝窝头的尖形高庄馍馍也是朝阳洞道士的传统食物。
如今,瞻仰抗日先烈的遗迹已成不可能,因为拦汉江而修建的丹江口水库将均州全部淹没,甚至包括许多武当山宫观。连“世界文化遗产”的武当山都要为“南水北调”让路,其他古迹的命运可想而知。若没有真武保护着武当的自然环境,北方人能喝上清冽的丹江口汉江之水吗?
米芾写活“第一山”
宋朝时候,大书法家米芾到武当山游玩,看见朝阳洞风景很好,提笔在石崖上写了“第一山”三个大字。
他刚写成,旁边走来一个提竹篮的大嫂,对着字冷笑。米芾问:“大嫂,我的字好吗?”
“好。”妇人说:“可惜不会出气。”
米芾对妇人这句含而不露的话整整琢磨了一夜。第二天,才想出个头绪:原来是大嫂笑他写的字不“活”呵!
从这天起,米芾就在朝阳洞天天练字。眼一宿蒙,那个山村大嫂就站在面前,她的头发最惹人见爱,米芾便想:我的字能够写到这个地步就好了。
一天傍晚,米芾写字写闷了,到河边散步。看见水里一条花蛇,那摇头摆尾的劲儿,多么自由自在,他想:我的笔锋要能如此自如,那就好了。
深夜,米芾在道院里赏月。透过窗户,看见老道士正坐在那里修真养性,盘着腿,眯着眼,神态自若,稳如泰山。他想:我的字要能写到如此泰然,那就好了。
米芾就耐心地锤炼。许多个日日夜夜以后,再到山崖上写“第一山”几个字。说也凑巧,“第”字刚写起,那个大嫂提着篮子正好又从这里经过。她抿嘴一笑,不好意思地低头走了。原来米芾的这个“第”字,真象她头上美丽的发髻哩!
后世的人们赞扬这“第一山”写得好,编了一道顺口溜:
美人绾髻不用簪,
“第”字好象青丝盘。
游龙戏水“一”最好,
仙人打坐写成“山”。
今天看来,米芾的“一”字,真象蛇在水里游戏,而“山”字确象老道士稳稳重重坐在那里修炼。(邓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