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校名题字来源
1950年8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拟改换校徽,北京师范大学
林励儒校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内容上提到需要更换徽章,并且还附带了一张徽章样式,恭请毛主席题字“北京大学题字”六个字,毛主席看到后,也是非常重视,于是就有了北京师范大学题字内容。

林励儒校长请毛泽东给北京师范大学题字信函
当年毛主席宴请北师大前校长陈垣,陈垣提出希望主席能给学校题写校名。1950年时,林砺儒校长也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希望毛主席题写校名的愿望,这才有了这封信。
校长林砺儒给毛主席写信内容:“我校拟更换徽章,随函附呈徽章式样一枚,恭请惠题‘北京师范大学’六字,藉光黉宇,永宝纪念”,并随信给毛主席送上宣纸一张。
信函中林〇〇落款原因
2014年9月9日,在观看北师大校史展览时,总书记看到老校长林砺儒给毛泽东的一封信的落款竟为“林〇〇”,“为什么画两个圈?这是什么意思?”习近平当时这一问,问倒在场所有人。
此后,北师大专门为此展开了调研。既然“林〇〇”落款出现在北师大校长致毛泽东的书信上,那么北师大在此前整理校长档案时是否已有注意?校方当天展出为什么选中这一封信?北师大档案馆馆长杨桂明向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当年毛主席宴请北师大前校长陈垣,陈垣提出希望主席能给学校题写校名。1950年时,林砺儒校长也给毛主席写信,表达了希望毛主席题写校名的愿望,这才有了这封信。
杨馆长留意到其中黎锦熙给北京卫戍司令部的公函首页,其左下角赫然有“打印好等附件”手写字样,而那封习近平提问的信里也有“传阅后存备应用”的话。杨馆长推测当时因打印条件所限,校长给外校的公函会首先用手写起草,很有可能“林〇〇”的书信之关键恰在这里。 80年代任北师大校办主任的侯刚老先生证实了杨馆长的猜想,他回忆说,那时学校拟一份公函,首先是需要文书或相关人员草拟,经校领导过目盖上人名章或签名同意后才能拟写正式函。“这个过程要各个部门的手续周转,需要一定的时间。你看林校长这封信中,落款时间为一九五〇年八月卅日,而这份完整校名公函备案页上校长签字时间为9月21日。这次展出的书信,极大可能就是一封草拟的书信,经相关人员传阅讨论后,才能正式定稿,正式函文落款一般都是全名。”所以,初步认定公函为公函草稿,是当时的文书习惯。

北京师范大学毛泽东题字
毛主席收到林校长的请求后,对于题写校名一事非常认真,一共写了三幅“北京师范大学”的题字,前两条的右上角还注明:“送师大林校长,一般用”,并在其中一行字后画一圆圈,写上“一般用”,也就是说,毛主席满意的是画圆圈的这一行字。
最下面一条是毛主席认为写得最满意的一条,成为北师大一直沿用至今的毛体校名“北京师范大学”。校名写好后,原件及请求毛主席题写校名的信函底稿一直珍藏在档案馆里,为保护原件及方便使用,学校把题字的原件制成了影印件,使用时基本上都用影印件,原件则保存在学校档案馆里几乎没动用过。
由毛泽东题写的“北京师范大学”校名,用“超凡脱俗,狂放不羁”来形容当不为过。其具有自己特异的风貌,而又不受历代书家的思想钳制,自信、果敢一览无遗,以无法而求有法。在毛泽东题写的各个大学校名中,“北京师范大学”是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挺”。毛泽东的书法力道沉稳,字形又如昂首挺拔的战士,中宫紧收,舒展有致,开阖向背之间仿佛置身唐法宋意之间。
此六字,三疏三密,对比自然天成,点画轻重徐疾与用笔的跳跃感十足,由此来说,称这幅作品作为毛泽东最具代表性的大学校名题名便实至名归。
北京师范大学光辉的革命历程,怎能不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挥毫题字时,毛泽东革命意气已尽显其中了。如今,这六个字作为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名镶嵌在校门上,熠熠生辉。而不少地方师范类院校,则以北京师范大学校名为楷模,纷纷集字效仿。
北京师范大学校名石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校名石:位于珠海校区,由几块花岗岩荒料组成,毛主席亲笔手书的六个大字“北京师范大学”刻于其上,是北师的身份象征,左边石头上雕刻“1902”,右边石头上刻有“2002”,于2002年落成,是北师风雨一百年的见证。

校名石全景照片↑

位于海淀校区校门口墙壁上的校名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