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天涯海角》 石刻
  • | 2019-05-26
  • | 阅读
  • A|A

天涯海角游览区郭沫若题字
天涯海角游览区郭沫若题字
80年代初崖县文物普查队“天涯”拓片(何擎国
80年代初崖县文物普查队“天涯”拓片(何擎国 供图)
《崖州志》记载“天涯”石刻为“程哲”所提(宋爱军
《崖州志》记载“天涯”石刻为“程哲”所提(宋爱军 供图)
“海判南天”石刻
“海判南天”石刻
    记者 陈吉楚 实习生 庄嘉莹 陆泽鑫 侯雪歌 吴俊隆 文/图 〖编者按〗
「摩崖石刻不仅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书法精美,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于天然之意趣,或体量巨大、气势恢弘,或为名家手笔,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内涵。本刊特推出《石上传奇》系列,让我们走近历史,遥想当年,探索这些石头背后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追寻每一处石刻上记录的传奇。」
作为三亚的代表性景区之一,“天涯海角”不仅仅是两块刻字的石头,也是一处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它的石刻代表着一种厚重的天涯历史文化。而在游客习以为常的石刻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关于“天涯”石刻年代考证的故事。在故事之内之外,历史长度、爱情象征、诗意想象,尽管不尽明了石刻背后的文化内涵,但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游览景区的美丽自然风光之时,也会在“天涯”、“海角”石刻下拍照留念,作为来到海南三亚的见证,这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天涯情结。
“天涯海角”石刻故事长
人们常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殊不知民间也有一种说法:“不到天涯海角枉来三亚。”
天涯海角景区坐落于三亚市区西南方约20公里处,陆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6平方公里,背对马岭,面朝大海,是海南乃至全国重要的旅游胜地。除了美丽的热带海滨风光、历史悠久的文化特色和浓郁多彩的民族风情,饱含历史风霜的石刻群体也闻名遐迩。在沙滩上,“海判南天”、“南天一柱”、“天涯石”和“海角石”等大大小小的石块耸立其间,共同见证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
海判南天石刻
海判南天石刻
天涯海角景区文化苑经理宋爱军告诉记者,“海判南天”是“天涯海角”最早的石刻,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苗曹汤三大人“巡边至此”勒石镌字而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天文联合研究中心已经将“海判南天”石刻认定为康熙时期天文大地测量遗迹。宋爱军说,“海判南天”是奉皇帝之命镌刻的,题字者或为康熙皇帝,“原先‘海判南天’是没有‘苗曹汤’的落款,80年代才加上去的。”那“海判南天”为何意?四字中唯“判”最难理解。有人认为,是边界、边缘的意思;也有人说,是大海把陆地分开的意思。这些解释都没法准确地表示“海判南天”的意境,三亚文史专家周德光认为,“判”是开的意思,释作“海开南天”。他说,“海开南天”与“海阔天空”的石刻、与郭沫若诗“海角尚非尖,天涯更有天”前后呼应,寄托了文人游天涯海角的志存高远、寄寓人生感怀之念;同时“开”又暗合了康熙一生开疆拓土的抱负,钦差大臣代表皇权在石刻上题词寄托了高远意境。而研究“天涯海角”石刻多年的宋爱军则认为,“海判南天”中的“海”为“南海”,“判”是“一半”的意思,也就是“南海的一半”、“南天的一半”的意思,是“天地人”思想的表现。
“海判南天”石刻旁边,有一尊高约7米雄峙于大海的圆锥形巨石,即著名的“南天一柱”。从侧面看,它犹如古船上升起的“双桅帆”,正面看好像一根神柱矗立于此,经受着海浪的冲刷屹立不倒。巨石上“南天一柱”四个大字是清代宣统元年(1909年)崖州知州范云梯题刻。“南天一柱”或有上千年的历史,不知从何而来,但相比冷冰冰的石头,人们更愿意相信在石头的背后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陵水黎安海域恶浪涛天,人民生活困苦。王母娘娘手下两位仙女知道后偷偷下凡,立身于南海中,为渔民指航打鱼。王母娘娘恼怒,派雷公雷母抓他们回去,二人不肯,化为双峰石,被劈为两截,一截掉到黎安附近的海中,一截飞到天涯之旁,成为今天的“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石刻
《南天一柱》石刻字
南天一柱石刻
《南天一柱》石刻字细节
而对于“天涯”和“海角”两块刻石的来历,人们也颇感好奇,究竟是何人雕刻的?又是为何而雕刻?1956年,黑白纪录片《宝岛游记》第一次向外界披露说,“天涯海角”四个字由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所题。由于此片具有极高的话语平台,此一说法曾风靡中国,影响深远。1961年,郭沫若考察时推翻了这一说法。他在校订《崖州志》时得知“天涯”二字为崖州知州程哲所题,攀崖目验时在落款处果然看到了“程哲”字样。1982年3月,时任崖县(今三亚市)文化局长蔡明康、文化馆长黄怀兴曾攀崖考察,发现‘海角’石刻左下角‘王毅’字样虽剥蚀,但刻迹依稀可辨。这个“王毅”究竟是谁?蔡明康后来偶然收得“中华民国二十八年版”和“中华民国二十九年版”的《广东省银行琼崖流通券》票面,这是当时唯一见到“王毅”的手迹题名,它与“海角”石刻上“王毅”的落款虽然不完全一致,但同出刚劲厚重之笔。经鉴定,“海角”款刻“王毅”与《广东省银行琼崖流通券》“王毅”签名同出一人,即王毅之笔,他是系抗战时期担任海南岛最高军政长官的琼崖守备司令。而在文化苑展厅里,宋爱军告诉记者,先前认为王毅是明朝人,后来发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王毅将军在琼中县的“唯战能存”石刻,对比显示,“海角”石刻为民国王毅所刻。据介绍,1938年1月8日在崖县马岭举行六千黎民歃血会盟共赴国难大会,会后,时任第九区保安司令员王毅题刻了“海角”二字,让中国人诗词歌赋、人生抒怀中出现最多的“天之涯海之角”变成完整一体。
“天涯”石刻年代考辨多
程哲所题“天涯”石刻,是景区最为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每天都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驻足欣赏和留影,“天涯”两个大字边上,是“雍正丁未”的年代落款。然而,关于这个年代落款,有着一段考辨故事。
前文说“天涯”摩崖石刻曾被误传是宋代苏东坡所题,后来郭沫若点校清光绪本《崖州志》时发现,“天涯”石刻为清“雍正十一年”知州“程哲”所题。为此,郭沫若亲自现场验证,写下“访古字方显”的诗句,并在诗末作了小注,否认“东坡题书”之说,肯定为“雍正十一年州守程哲所书”。自此,“天涯” 摩崖石刻为清程哲所题被世人所认可。
天涯石刻
天涯石刻字
后来,巨石上的年代落款,并非“雍正十一年”,而是“雍正十一未”。显然,略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在古代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纪年写法,更何况题刻出自“博考深思,经史百家”的崖州知州之手。曾任三亚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的何擎国并不认为这就是史实,历史的事实应该是:“雍正丁未”,即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
得出此论前,何擎国专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查明程哲雍正年间任崖州知州的时间,大约为雍正四年(丙午)、五年(丁未)和六年(戊申),或许稍前些,雍正七年已经离任,任广东“盐运司运同”。那么,程哲为何在其任职的时间内不题镌,而到了卸任五年以后的“雍正十一年”才题刻呢?此时程哲作为已卸任的一个外地人,是何故留下或返回而题镌呢?何擎国表示,二者都不大可能,程哲题“天涯”石刻年代,不可能是“雍正十一年”,且雍正十一年的崖州知州是杨城。
为了进一步寻找事实,1983年冬,何擎国参加文物普查时,亲自登梯攀崖拓片。得到拓片,何擎国细看发现,原来经过涂抹的年代落款,却是“雍正十一未”(自上而下竖行排列),而不是“雍正十一年”。经过认真详察,何擎国发现这五个字在距离位置上,只有四个字的位置,中间的“十一”只占有一个字的位置,“十”字竖划下端向左有明显提勾(没有填朱),且竖划几乎没有在横划上有明显的出头。而“十”字下的“一”字,笔划细小,很明显地看出是勉强挤进去的。从拓片上看,那“十一”字原本应是一个“丁”字。另外,从涂朱的岩石上看,根本没有那个“年”字,而只有“未”字。因此,经考辨,何擎国认为“天涯”石刻正确的年代题款应该是“雍正丁未”,即雍正五年,时间在程哲任职期内,而不是“雍正十一年”,更不会是后来石壁上见到的“雍正十一未”。何擎国把这一发现写成文章发表在1986年的《海南日报》上,随后被时任国家文物鉴别委员会副主任、著名文物专家史树青推荐到《中国旅游报》发表,1989年刊载于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崖州史话》,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近30年来未被推翻过。
那“雍正十一未”又是怎么来的呢?原来,1981年有关部门对“天涯”等摩崖石刻做过修缮工事。监制者根据州志所记指导施工者,施工者又循旧字痕迹修刻,由于都缺乏文史知识,因此就刻出了不伦不类的“雍正十一未”。那为什么《崖州志》会记作“雍正十一年”?因为“天涯”题字刻在“高二丈”(今约5米)的巨石上,年久风化,两边小字字迹模糊,采访者难免是看错了。而编纂者只根据《采访册》入志,未加认真查核,出现差错也不足为奇。从当年的文物普查情况得知,《崖州志》有关“小洞天”、“落笔洞”、“天涯海角”等摩崖石刻及其他记载,都有不少错误之处。文献有误,已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何擎国认为,郭沫若之误,或许是带着“是宋代‘东坡题书’还是清代‘雍正十一年’‘程哲’所题”的疑问去考察,当看见“程哲”和“雍正”四字而喜出望外,就认为符合州志所言。至于到底是否真是“十一年”就没那么注意了。据当年陪同者所言,郭沫若是让人背着登梯目验的,而刻字横跨数米,因不方便,加上心理因素,看错是有可能的。正如他自己写的:查证点校《崖州志》“工作仅费十日,粗疏之处,在所难免”。
“天涯海角”石刻文化内涵深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遗。”大文豪苏东坡用这两句诗来形容奇石的历史之久远。而“天涯海角”石刻从康熙年间的“海判南天”到雍正年间的“天涯”再到宣统年间的“南天一柱”最后到民国时期的“海角”,时间跨度为224年,到现在已有300年历史。若加上石头的历史,历史将变得更加厚重。“天涯”、“海角”两块石刻完整地结合在一起,题写者一文一武,但不论文武都对天涯海角有着同样的诗意与情怀,在海碧天蓝的热带海滨矗立的巨石让中华民族千年的天涯情结终于情有归处。
天涯石刻
《天涯》石刻
 
海角石刻 《海角》石刻字
海角石刻
《海角》石刻字
在传统认知里,“天涯海角”有着独特的韵味与文化内涵,历代诗词名家对“天涯”与“海角”的抒怀也数不胜数,人们耳熟能详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至今仍被传诵。而真正的“天涯海角”也保存着诸多文人骚客的墨宝。细看那一块块巨石,从清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由朝廷官员、抗日将领、文化学者等人镌刻在“天涯海角”的十处摩崖石刻已天下闻名。那一横一竖,一勾一提处处彰显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今天“天涯海角”之所以能够吸引成千上万的青年游客,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天涯海角”象征着恋人海枯石烂、至死不渝的爱情,如此美好的寓意怎能被恋人错过。一块块巨石,在海水的冲刷下显得光滑而温润,湛蓝的海水、细软的沙滩、洁白的云朵像挂在水天之间,再配上时而拂面的微风和窸窣作响的椰树,恋人执手徜徉在这水天之间,旁人看着都有满满的浪漫。这里也是最负盛名的婚纱户外拍摄地之一,新娘新郎或共倚巨石,与自然融为一体,或在沙滩上写下一个大大的“LOVE”,留下人生中最美的一刻。
天涯情结催生人文、爱情,还催生了诗意的想象。记者曾经采访过著名诗人李少君,他表示,在远方的天涯海角,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加上人文的熏染,成就了一种浪漫、充满想象力的诗意象征。李少君认为,天涯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诗意文化,由于没有准确的地理学,人们靠着想象来构建完成一种天涯或者远方的概念,这是有诗意渊源的。古时的海岛,海南是贬官之所、蛮荒之地,很多人都不敢前往,但也恰恰正是因为远离大陆、孤悬海外,人们对海南产生了某种神奇的想象,越是遥远、越是世界的尽头,就越想要去看一看。如今人满为患的“天涯海角”,大抵也有存在遥远、尽头的诗意想象而吸引着这么多游客的因素吧。
“天涯海角”石刻,自然与人文景观互相交融、和谐共生,神奇的沙滩巨石、多彩的热带景观让这一方土地充满了诗的美丽与灵气。这诗意来源于大海、来源于天空、来源于巨石、来源于沙滩、来源于一草一木……既不使人感到晦涩遥远,也没有喧哗浮夸,它存在于人们对美的震撼,存在于一点一滴的生活之中。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书法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