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福石刻百寿字拾趣
  • 姚老庚
  • | 2017-11-10
  • | 阅读
  • A|A

  桂林永福县百寿镇百寿岩,岩顶石壁上有一“百寿图”摩崖石刻,是广西最具特色的摩崖石刻。图由一个大寿字和100个小寿字组成,字长175厘米,宽148厘米。全图主体是一繁体大“寿”字,笔力遒劲,雕刻精湛,整体布局浑然一体,最具匠心的是将100个小“寿”字恰到好处地嵌入大“寿”字笔画中,一字一体,百字百样,珠玑纷呈,布局匀称妙趣无穷,且无一雷同,自象形文字到甲骨文、篆、楷、隶、行、草等诸体皆备,可谓集各种字体书法于一体的艺术珍品。且每字旁均有章刻注明文体出处。在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被中外史学家誉为中国“文字太阳系”。该图为1229年(宋绍定二年)知县史谓所制,艺术构思举世无双,成为南方摩岩石刻之精品,为全国独一无二。其拓品被人们视为珍品和吉祥物,竞相收藏,或作为赠品。1959年载入《中国名胜词典》,1981年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中央电视台摄制收入“中国一绝”节目中。
寿字石刻
  百寿镇是一个长寿乡,距桂林市之南约90公里。那里景致优美,路旁有一条小河,河水很清,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有水,山就有灵气,树林浓荫,花儿竞开,鸟儿欢唱。离百寿镇的东北离公路不远约1公里的寿星山山下有一天然岩洞,洞高10余米、宽17米多,古称“夫子岩”,现名“百寿岩”岩内有多处古代石刻。最大的石刻“百寿图”就刻在进岩洞的右上方的石岩上,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广为传颂。那里80岁—90岁的老人并不少见,百岁老人也有好几个。宋绍年间《抱朴子》中载:“廖扶丹井者,一族百口,饮之多寿。”《广奥记仙释门》云:“廖扶永宁(今百寿镇)人,相传家有丹砂井,一族饮此井者,皆百余岁。”此相传丹砂井正是夫子岩入口右侧的那口古井,这其中另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廖家村民因用水涉讼,知县派差役到该村觅老者了解具体情况,询问一八旬老者,问及所涉讼之事宜。老者告曰:“问家父方知”,知县即敬请其父,至者皓首银丝,年逾期颐,细问及所涉讼之事,老翁仍微微一笑答曰:“此事可问家父便知”,知县不由大惊问:“尊翁尚存耶?”老翁笑答“然”。于是知县三上其门敦请,老翁之父名叫廖扶,百四十岁有余,童颜鹤发,遂使因水涉讼案得其真谛,得以平息。事后,知县究其高寿之术,廖扶曰:“敞村人年逾百岁者,居其大半数,皆为饮此丹砂井之水,并无它术”。故该知县史谓,闻知常饮丹砂井之水能延年益寿,便多次到该村查看,发现井中常有一对肥胖小孩出没,原是何首乌精所变。他即叫差役掘井取之,终得何首乌一枚,大于栲栳,后被厨师偷吃,成仙而去。另一枚则不复得,尔后丹砂井也逐渐干涸,被泥沙埋没。知县史谓有感此事于绍定已丑年(1229)镌刻百寿图,并请石匠将硕大之“寿”字镌刻于井旁夫子岩西侧石壁之上,以告示后人。也巧曾经掩埋760余年一度干涸的丹砂井,目前经挖掘并已重新出水,真乃永福百寿人的福气也。
百寿岩石刻
百寿石刻介绍
  其拓片可作馈赠亲朋好友或为长寿者祝寿的珍贵礼品。从宋代以来就已作为稀世之宝而广为传诵。特别是南宋时期,专事拓印、装裱“百寿图”作坊久盛不衰。朝庭显贵、书香世家,百姓士庶都为拥有一幅“百寿图”而自豪。挂之于堂中顿然门庭生辉、宾客争相观赏。或远销国内外,深受文化界人士,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的亲睐。整个“寿”字体笔画十分紧凑,笔力遒劲。形为楷书但与正楷不同。而是更庄重肃穆、古朴圆润。其勾如露锋、点似仙桃。既非楷非隶非行非草书法,却又似楷似隶似行似草的风韵,然而浑然天成一体,无瑕可指。100个小寿字更是各有韵味,其中楷、隶、篆、行、草、甲骨文等无所不有、小寿字旁还注明文体出处。其中以朝代分有商鼎文、周鼎文、汉鼎文等;以地域分(古代称国名)有鳍隶、燕书、西夏台书等等;以字体论有易篆、古隶、古斗金文、飞白书等等;以书法家而言有程邈、怀素、虞(世南)书、蔡(襄)书、小王(献之)书以及书圣王羲之的“换鹅经”文体等等。还有字如其形的蝌蚪文、星斗文、火文、树文、龙文、凤文、聚宝文等。在桃形点的“聚宝文”内还有如珊瑚、象牙、犀角、珍珠、熊掌、玉圭等等都是惟妙惟肖,琳琅满目。在“百寿图”中还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博精深,她是吸收、兼容少数民族文化、外来文化、宗教文化的典证。图中的“玉帝天文”、“上帝印章”等则颇具神话传奇;“瑶池宝意”、“四利佛书”、“西方梵书”等又具有浓郁的佛教色彩;“西夏台书”又是体现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浸透,而“飞章符”、“皇极篆”、“青黄君书”、“玄隶”、“帝君玉牒”又透出道家的气韵;在“聚宝文”内的珊瑚、珍珠、象牙等还可依稀见到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在“百寿图”的铭章中有“徐百公”、“许教宗”、“郑尚书”、“高家贤”、“碣夫人”、“花葵夫人”等名不见经传的古代书法家都可称名家手笔。可惜书海茫茫、踪迹难觅。尤其是我国古代的女书法家,除在“百寿图”中仅留其少数芳名外,其他国内外更是鲜见其芳迹了。据《永宁州志》等相关史料记载和专家学者的多方考证,“百寿图”于南宋绍定已丑年(即公元一二二九年)由一批书法家创制和石刻家镌刻而成,距今已有近八百年的历史,字体端庄,笔锋遒劲,雕凿极为精美,笔画内镶嵌一百个不同字体的小寿字,取长寿百岁之意;小寿字正、草、隶、篆各体皆备,百字百体,每一个小寿字旁都刻有铭章,注明文体或出处,在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被中外史学家誉为中国“文字太阳系”。据介绍,一九三六年,蒋介石五十大寿,时任广西省主席黄旭初命专人拓裱了一幅“百寿图”,作为献给蒋的寿礼。一九四二年,这份精美的“百寿图”又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礼物,赠贺英国伊丽沙白女王之寿诞。一九五八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适逢摩洛哥国王寿诞,周总理即以“百寿图”作贺。一九九五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来信称,他已将“百寿图”视为“东方文化精品”收藏于他的私立博物馆中。
石刻
寿字石刻
石刻刻字
  永福的“福寿”文化起源于该县县城凤山顶上的清代“福”字石刻和百寿镇著名的北宋“百寿图”石刻。凤山顶上的福字石刻,字高83厘米、宽78厘米,铁划银勾,刚劲有力,每划收笔处均现五个指痕,为清代僧人依据永福籍宋代武状元李珙掌书福字真迹拓刻而成。与“福”字遥相呼应,距县城五十公里的百寿镇,一个硕大的“寿”字,非楷非隶非行非草又似楷似隶似行似草,笔画紧凑、笔力遒劲的大寿字中含有一百个小寿字,字字有神,字体各异,福寿之乡因此得名。是中国典型的长寿之乡,据史料记载,该县最长寿的老人廖扶寿高一百五十八岁,是世界有记载最长寿的老人之一。目前,永福县七十岁至九十九岁以上老人有19599人,其中百岁以上老寿星36位,2007年永福县被评为中国首批长寿之乡。同年8月20日,世界养生大会组委会将中国首块“养生养业示范基地”牌匾授予永福县,同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养生专家在永福调研后,赞美永福为“生活在树上的城市”。公认今天的永福人长寿多福,每10万人中百岁老人的比例达13.3人,远高于世界公认每10万人7名的“长寿之乡”标准,为此,该年,中国老年学会授予永福县“中国长寿之乡”称号。永福县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渊源的文化积淀。已有两千年的建县历史,汉文化与岭南土著文化的交流融合,造就了永福历史上瑰丽多姿的“福寿”文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产。宋有文状元王世则、武状元李珙,清有进士吕月沧、榜眼于建章、彩调宗师蒙延章,清代著名画家、举人李吉寿等。近现代有著名作家肖甘牛、黄继树;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先驱刘锡藩、中国滑翔运动创始人韦超、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等。永福县还是广西彩调剧的发祥地,2006年,永福彩调已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刻刻字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