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刻石
  • | 2017-03-03
  • | 阅读
  • A|A

  (玉版十三行)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原石刻
宋刻旧拓剪裱本
宋刻旧拓剪裱本
宋刻旧拓剪裱本翻墨版
宋刻旧拓剪裱本翻墨版
无锡博物馆藏拓本
无锡博物馆藏拓本
  王献之小楷书曹植的《洛神赋》,自宋代以来,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十三行》,真迹已不复存在。&  《玉版十三行》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园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精。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它石花处亦自然清晰。因其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后归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可知是一种翻刻本。流传甚广的碧玉版剪裱本,十三行变为二十八行,失去了原来分行布白之意趣,这是在欣赏时需要注意的。
  原石刻与拓本1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2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3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4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5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6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7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8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9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10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原石刻与拓本11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洛神赋十三行》的美学特征
  1、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出的用笔特征是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敛中有放,使点画更力晚得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做到了这一点。它离开了钟、王楷书那种凝眉锁目、厚重朴茂的情态,而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从线条的角度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比之钟、王亦显妍丽流美,其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入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
  在临习时,具体到不同的点画上,我们必须充分体会其生动自然、轻松优雅、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横。此帖中的横画,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赂向右土倾斜,似欹反正,并带有一定的上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如上图“晋”、“甫”、“书”、“翠”四字。
  (2)竖。此帖中的竖,以长竖最为典型,起笔向右下轻顿后向下力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垂露者浑圆而自如,悬针者直爽而轻松。如上图“神”、“轻”、“椒”、“珮”四字。
  (3)撇、捺。撇、捺在此帖中舒展飘逸、优雅大度、遒美而秀丽。古人云,撇、撩是字之羽翼,此帖可作见证。如上图“余”、“吟”、“长”、“左”四字。
  (4)点。点在此帖中最活泼灵动,有很强的行书笔意(当然不是指所有的点),映带自如,神采焕然。如上图“合”、“感”、“汉”、“无”四字。
  (5)戈钩。此帖中的戈钩峻利而且挺拔,笔力雄健,观之,劲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下图中“诚”、“或”、“我”、“飞”四字。
  (6)折。此帖中的折圆通而自然,婉转而遒媚,无生硬之感,极富情致,外拓用笔明显。如下图中“湍”、“静”、“南”、“扬”四字。
  2.结体。《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是宽绰舒展、典雅大方。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善作小楷的文徵明也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纵观此帖,无有不符者。余曾把其字放大数倍,见其宽绰明整,有寻丈之势,开阔而宏达,舒展而清健,颇有震撼力。同时,《洛神赋十三行》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洛神赋十三行》中的有些字,借鉴行草笔意,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姿,如下图中“晋”、“书”、“感”、“汉”四字。再者,其结体随意自然,繁则大、简则小,长短、俯仰、曲直、欹正、揖让、伸缩、向背等关系做到了大小长短适当、疏密得体、避实就虚、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给整篇的章法平添了生意。
  3.章法。《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形方面,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亦忽大忽小,然整行气势完整、环环紧扣;在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时大时小、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4.神韵。纵观《洛神赋十三行》,其点画秀劲遒丽,笔致流畅空灵,意态生动活泼,神完气足,风影绰约,确有一种“丰神疏逸、姿致萧朗”的韵致美。同时,那错落有致、揖让分明的字、行布置,又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
三、具体临习《十三行》的注意事项
  1.选用硬毫小楷笔,一般硬度在七紫三羊以上者均可使用。
  2.在纸墨方面,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使用淡墨,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
  3.临习者必须具有一定中、大楷的功力,特别是中楷,可以过渡,否则,结体难以安排,笔力也不易掌握。
  4.古人云:“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临习《十三行》时,也应如此,多用腕力而少用指力。
  5.全面把握前文所述的用笔、结体、章法特征,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把握准确。
  6.追源窥流。临习此帖宜兼收并蓄,因此帖仅二百五十余字,故要对王献之所师承的钟、王等法帖有所涉猎。再者此帖笔力过人,直接人手恐难以掌握,如先有对钟、王小楷的临习,再入此帖,功效可能会更佳。同时,在临习中,也宜对后世受其影响较大的书家之楷作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挥运有成。
  、《洛神赋十三行》的美学特征
  1、用笔。《洛神赋十三行》最突出的用笔特征是外拓,在挥运之中敛放自如,敛中有放,使点画更力晚得凝神静气,劲美健朗,奕奕动人。康有为说:“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洛神赋十三行》做到了这一点。它离开了钟、王楷书那种凝眉锁目、厚重朴茂的情态,而给人以清爽健利、优雅秀逸的美感。从线条的角度来看,《洛神赋十三行》比之钟、王亦显妍丽流美,其均匀纤细的点画里蕴涵着极强的质感,雅逸秀丽、不臃不滑,后入评其“精丽绝伦”,实为不过。
  在临习时,具体到不同的点画上,我们必须充分体会其生动自然、轻松优雅、爽利劲健的美学特征。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 - chengyi606 - chengyi606
  (1)横。此帖中的横画,最有特点的是长横。其势赂向右土倾斜,似欹反正,并带有一定的上弧度;在用笔上顺锋轻顿入纸,行笔着力均匀,收笔自然轻顿。如上图“晋”、“甫”、“书”、“翠”四字。
  (2)竖。此帖中的竖,以长竖最为典型,起笔向右下轻顿后向下力行,收笔或垂露或悬针,垂露者浑圆而自如,悬针者直爽而轻松。如上图“神”、“轻”、“椒”、“珮”四字。
  (3)撇、捺。撇、捺在此帖中舒展飘逸、优雅大度、遒美而秀丽。古人云,撇、撩是字之羽翼,此帖可作见证。如上图“余”、“吟”、“长”、“左”四字。
  (4)点。点在此帖中最活泼灵动,有很强的行书笔意(当然不是指所有的点),映带自如,神采焕然。如上图“合”、“感”、“汉”、“无”四字。
  (5)戈钩。此帖中的戈钩峻利而且挺拔,笔力雄健,观之,劲爽之气扑面而来。如下图中“诚”、“或”、“我”、“飞”四字。
  (6)折。此帖中的折圆通而自然,婉转而遒媚,无生硬之感,极富情致,外拓用笔明显。如下图中“湍”、“静”、“南”、“扬”四字。
  2.结体。《洛神赋十三行》的结字主要有两大特点。—是宽绰舒展、典雅大方。苏轼说:“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善作小楷的文徵明也说:“小字贵开阔,字内间架宜明整。”纵观此帖,无有不符者。余曾把其字放大数倍,见其宽绰明整,有寻丈之势,开阔而宏达,舒展而清健,颇有震撼力。同时,《洛神赋十三行》摆脱了钟繇的古拙隶势,吸收了羲之变横为纵的结字法,又增加自身舒展清健的特点,无不给人以典雅大方之感。二是灵动多变、随形布势、大小错落。《洛神赋十三行》中的有些字,借鉴行草笔意,化繁为简,使结体灵动多姿,如下图中“晋”、“书”、“感”、“汉”四字。再者,其结体随意自然,繁则大、简则小,长短、俯仰、曲直、欹正、揖让、伸缩、向背等关系做到了大小长短适当、疏密得体、避实就虚、揖让向背分明、曲直俯仰自如,给整篇的章法平添了生意。
  3.章法。《洛神赋十三行》的章法吸收了钟、王纵有行、横无列的特点而又增加了新的内涵,其突出的特点就是错落有致;在字形方面,大小不一,参差有别,字距亦忽大忽小,然整行气势完整、环环紧扣;在行与行之间,其距离亦时大时小、松紧自如,行间之字揖让有序、顾盼生姿。
  4.神韵。纵观《洛神赋十三行》,其点画秀劲遒丽,笔致流畅空灵,意态生动活泼,神完气足,风影绰约,确有一种“丰神疏逸、姿致萧朗”的韵致美。同时,那错落有致、揖让分明的字、行布置,又给人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玲珑美。
王献之《十三行》临习指导
三、具体临习《十三行》的注意事项
  1.选用硬毫小楷笔,一般硬度在七紫三羊以上者均可使用。
  2.在纸墨方面,宜选用半生半熟的宣纸、熟宣纸或毛边纸,使用淡墨,一般用“一得阁”掺以磨墨或纯磨墨锭均可。
  3.临习者必须具有一定中、大楷的功力,特别是中楷,可以过渡,否则,结体难以安排,笔力也不易掌握。
  4.古人云:“执笔在指,运笔在腕。”临习《十三行》时,也应如此,多用腕力而少用指力。
  5.全面把握前文所述的用笔、结体、章法特征,深刻领会其内涵实质,把握准确。
  6.追源窥流。临习此帖宜兼收并蓄,因此帖仅二百五十余字,故要对王献之所师承的钟、王等法帖有所涉猎。再者此帖笔力过人,直接人手恐难以掌握,如先有对钟、王小楷的临习,再入此帖,功效可能会更佳。同时,在临习中,也宜对后世受其影响较大的书家之楷作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方能挥运有成。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局部放大:
王献之小楷《洛神赋十三行》
经剪裁编辑适宜打印的洛神赋放大照片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王献之 玉版洛神赋十三行石拓对照本
石拓本
石拓本
洛神赋十三行(碧玉版)
  释文: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
  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休迅飞凫。
  “碧玉版”用笔挺拔有力,风格秀美,结体宽敞舒展。字中的撇捺等笔画往往伸展得很长,但并不轻浮软弱,笔力运送到笔画末端,遒劲有力,神采飞扬。字体匀称和谐,字的大小不同,字距、行距变化自然。王献之的楷书与王羲之相比有所不同:羲之的字含蓄,运用“内擫”笔法;而献之的字神采比较外露,较多地运用“外拓”笔法。他们都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董逌《广川书跋》说:“子敬《洛神赋》,字法端劲,是书家所难。偏旁自见,不相映带;分有主客,趣向严整。与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相比,一反遒紧缜之态,神化为劲直疏秀。”

点赞

本文电脑端返回顶部
上一篇 下一篇
石艺张专业刻字,石头刻字摩崖石刻,如有刻字需求请与我们取得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