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市的摩崖石刻,在宋朝就已经出现,除元朝尚未发现外,明、清两代和民国期间,每个时期都有。为进一步了解当地摩岩石刻的历史渊源,着力推广摩岩石刻的旅游文化遗产,日前,我们搜集了有关资料,在当地专程考证了这失落的文明:摩岩石刻文化。
阳春市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大小摩崖石刻有77处,碑碣17方,多数集中在历史文化名镇春湾。如最有代表意义的摩崖石刻群,是在春湾铜石岩、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和春城崆峒岩的山体上和洞穴中。几十处的摩崖石刻,均采用阴文,笔画遒劲,章法自然,有诗有记。这些石刻文字笔力深浅、笔划大小、笔锋钝锐的把握各有千秋,处处绝壁生辉。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题刻,内容丰实,岩刻书法俊逸,古朴拙厚,方圆兼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从中亦可以让我们看出当时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侧面,意义深远。
铜石岩又名通真岩,坐落在春湾镇前进村委会大铜石自然村背后的石山洞穴中,现正门入口已经围上铁拦,保护着洞内岩刻和崖画。我们说明来意,经多方请求,才得以开锁进入观望。
据史料考证,铜石岩的名称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至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间出现,属铜陵县之石山而得出名,后宋真宗赵恒将其赐名为通真岩。
隋大业年间,在岩前就建有德慧禅寺,有憎梵修。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冼氏后人冼侈及伍氏后人伍意芝共捐献田地,东至山岗,西至江水,北至石室岩洞池塘,南至石山田圳,全由德慧禅寺管业。五代梁韩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寺僧在岩壁刻石为记,从此有较高文物价值的摩崖石刻在岩内不断出现。
宋代以下的作品,通真岩岩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
“仙踪” 此刻在通真岩刘三姐歌台右侧辟,刻面向南。辛未三月廿九日,南海孔昭度书 (公元1931年)。
“茂时育物”此刻在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门外石山左侧岩石上,刻面向北,落款年号残缺,无法辩认。
“安乐窝也” 此刻在通真岩岩洞内层崖壁,刻面向东。石刻高30厘米,宽90厘米,阴刻。民国甲子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歌台暖响” 在通真岩内, 光绪乙酉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鸢飞鱼跃”,此刻在慈云岩洞后崖壁上,刻面向西,光绪丙子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
“面硬心硬”此刻在慈云岩洞内后崖壁上,刻面向西,光绪癸卯二十九年即公元1903年。
“无欲则刚” 此刻在通真岩刘三姐歌台右侧辟上,刻面向南。石刻高60厘米,宽25厘米。四字真书隶体,阴刻。
“缥缈仙山”此刻在通真岩内后顶层崖避,刻面向东。宣统元年即公元1909年。
黄玉年题铭,此刻在慈云岩背后崖辟上,光绪十年即公元1904年。
此刻题在崆峒岩岩洞二层入口处狮子石岩壁上,刻面向东。石刻高100厘米,宽40厘米,直书行草,阴刻。
此碑刻镶嵌在崆峒岩三宝殿大厅右侧碑廊中,碑面向北。碑高140厘米,宽90厘米。碑文直写行书,阴刻。
“生云”此刻在慈云岩洞后崖壁上,左款下刻篆章二方。光绪乙亥即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
“刘仙三姐歌台” 此刻在于岩寺门前刘三姐歌台顶部崖壁,石刻高20厘米,宽80厘米,正文六字,横书楷体,左右落款直书,字迹难辫。
在刘三姐歌台观通真岩正门。
慈云岩洞背后的残亭石柱。
崆峒岩内阳春石刻之最,“福”和“寿”。
兹云岩洞后摩崖石刻群。
“崆峒岩”此刻在崆峒岩洞后厅顶崖壁上,刻面向西,石刻高180厘米,宽140厘米。阴刻真书楷体6行。万历丁丑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崆峒岩正门入口。
达摩“只履西归”岩画在“歌台暖响”之上。
春湾镇前进村委会大铜石自然村背后的通真岩,是刘三姐传歌和升仙的地方。
相传唐景隆年间,广西贵县刘三姐与祖父自广西传歌至此而得道升仙。岩内至今仍有当年传歌台和刘三姐祖父的陵墓。现观岩壁上仍保存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广东转运使祖无择题名、广东转运副使许彦先题诗及明清文人的摩岩石刻20多题。
1992年,阳春县政协文史组在通真岩查勘摩崖石刻时,在清除隐于五色梅刺丛中发现《拾田记》(公元912年)石刻文字。经翻阅文献发现记载于清《肇庆志》,是为阳春境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通真岩摩崖石刻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真岩现存较为著名的石刻有:《拾田记》、“通真岩”、“歌台暖响”、“无欲则刚”、“缥缈仙山”、“安乐窝也”、“仙踪”、“刘仙三姐歌台”、《童石岩一律》、《许彦先题诗》等。
“歌台暖响”光绪乙酉仲春月刊,益州傅从绳题。此刻位于通真岩刘三姐歌台侧岩壁,刻面向南。石刻高35厘米,宽95厘米,阴刻。“歌台暖响”四字横书楷体,字大16X18厘米,两旁落款直书楷体,字大4厘米见方。光绪乙酉即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
“仙踪”此刻在于刘三姐歌台右侧辟,刻面向南。辛未三月廿九日,南海孔昭度书 (公元1931年)。
“安乐窝也”此刻在岩洞内层崖壁,刻面向东。石刻高30厘米,宽90厘米,阴刻。民国甲子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无欲则刚”此刻在于刘三姐歌台右侧辟上,刻面向南。石刻高60厘米,宽25厘米。四字真书隶体,阴刻。
“刘仙三姐歌台”此刻在于岩寺门前刘三姐歌台顶部崖壁,石刻高20厘米,宽80厘米,正文六字,横书楷体,左右落款直书,字迹难辫。
在春湾中山公园慈云岩门外石山左侧岩石上的岩刻“茂时育物”绝壁生辉,但落款年号残缺,无法辩认。
在春城崆峒岩岩洞后厅顶崖壁上的“崆峒岩”石刻,石刻高180厘米,宽140厘米,刻面向西。阴刻真书楷体6行。万历丁丑即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
2006年,在春湾通真岩发现摩崖岩画一幅,岩画线条严谨、秀劲流畅,经省级有关专家考证,属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像,为宋代以下的作品,这十分罕见的古代摩崖岩画达摩像的发现,隆动一时,吸引了众多著名学者前来考证。
岩画描绘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达摩祖师悠然坐于途中石上小憩,回眸东顾,人物与石壁背景融为一体,画像具现梵相,状若罗汉,额头高广,双目炯然,大耳环,身披僧服,锡杖倚肩,上端长长的飘带系着一只鞋,禅意盎然,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这次我们在春湾通真岩、慈云岩和在春城崆峒岩考证摩崖石刻文化时,深深体会到,这些摩崖石刻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而且许多摩崖石刻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题,其书法之精美,具有十分珍贵的书法和艺术价值,更为秀美的自然风景增加了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
阳春的摩崖石刻、崖画和石碑虽年代久远,遭受风雨侵蚀,但大多字迹仍清晰可认,而且携文内容丰富,书法艺术精湛,有楷书、篆书、隶书、草书和行书,字形大者盈尺,小者方寸,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为研究阳春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它们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较高的旅游观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