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佛寺摩崖石刻
新昌大佛寺有摩崖刻石多处:放生池南面岩壁,刻有西方三圣佛名:弘一书“南无弥陀佛”与“大势至菩萨”;僧永和书“观自在菩萨”。每字大均有3~4平方米。“放生池”三字石刻两处:外池为钱思廉书,每字大16平方米;内池为僧悔诸书;二山门侧,岩壁上有米芾书“面壁”。...
-
秦望山·会稽刻石
因为秦始皇登山望于南海,会稽山又名秦望山。秦望山在会稽山脉中独傲翘楚,海拔543米左右,为会稽山脉中最为高峰之一。秦始皇登秦望山,在山顶以望南海。秦始皇在会稽山上“立石刻颂德”,这是他第五次出巡以来的第七块刻石、也是最后一块刻石。...
-
武夷山摩崖石刻学术价值
山以人名,人以文名。文之著于天地间而流传千古者,莫过于镌刻在苍崖翠壁上的摩崖石刻了。它赋予自然山水以生命和灵魂,也留下了文人墨客畅游名山大川的千古逸兴和雅趣。...
-
封门铺摩崖石刻
封门铺,位于垫江县与邻水县交界的明月山群峰之间,如今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原始的千年古道和摩崖石刻群。封门铺古道是古蜀道的一段,据《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巴蜀就有了通行兵马的蜀道。南宋庆元二年重修了封门铺古道,还专门为此写了《庆元二年修路记》刻于封门铺石壁。...
-
《开封府题名记》碑
《开封府题名记》碑,是有8万余件文物的开封市博物馆第一“镇馆之宝”。这通石碑刊刻北宋一代开封府长官的大部分题名,上自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开封府第一任府尹咎居润,下至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年)的李孝寿,共计183任。每任,均以大书书其姓名,名下刻小字记其官衔及任职时间,多呈双行竖刻。...
-
潮阳摩崖石刻
潮阳东山是摩崖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现存石刻200多处,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有唐代石刻“一柱擎天千古壮,独瓶挂壁万年春”,署款“长江巧”,旁有柱和瓶的浮雕,石刻字体苍劲挺秀。海门莲花峰也有摩崖石刻群,其中有宋代至清代、民国现代的几十处石刻,较为著名的有“终南”二字石刻,相传为南宋丞相文天祥剑刻。...
-
清源山摩崖石刻
清源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景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大家购票进入的清源山景区是城北的清源山片区。一路进山有很多题刻、摩崖石刻很漂亮,景区路线标志很多,路边有很多标示相邻景点距离、海拔高度的路标,而且还有清晰显示小区域的导游图。...
-
《南宋太学石经》
刊刻石经,确立经学定本,为汉以来历代王朝所注重。大规模刊刻太学石经始于东汉。东汉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蔡邕(132年-192年)认为“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俗儒穿凿,疑误后学”。因此在熹平四年(175年)奏请订正六经文字。蔡邕亲手书丹于碑,由工匠镌刻。...
-
《快雪堂法帖》石刻刻字
北海公园北岸松坡图书院考查《快雪堂法帖》刻石。在第三进快雪堂院内,东西两廊共镶嵌48块刻石,每块石版:长100cm、高33cm,从右至左分上下两块排列镶嵌在玻璃橱窗里。面对《快雪堂法帖》的原刻石,敬畏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不管是涿拓、建拓还是内拓本,其本源就在这里。...
-
周原甲骨文刻字
周原甲骨文是在陕西岐山县古周原凤雏村发现的,共有293片甲骨。甲骨上的文字细小如芥籽,笔划细如秋毫,需借助5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可辨认,但字迹清晰、笔划刚劲流畅。书法分直笔和圆笔两种,直笔方直劲健,圆笔圆润婉逸。...